段玉裁念师恩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段玉裁终身念师恩文言文翻译

1.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积学深功,建树卓然,其《说文解字注》,世称“说文段注”,价值颇高。段师承戴震,虽然只比老师年少四岁,但对老师始终毕恭毕敬。到了八十高龄,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戴震,他也仍是垂手拱立,每逢初一、十五,必定恭谨地诵读一篇老师的书信。

2 卓恕向太傅诸葛恪辞行。恪问,‘何日再来?’卓恕将回来的日子约定了,回到家乡会稽去。到了这一天,诸葛太傅大宴宾客,却停箸坐着,说要等卓恕到了才食。来宾们纷纷议论道,‘这里建康和会稽,道阻江湖,相去千里,怎么能够决定他必会来!’请没有讲完,卓恕就到,一座皆惊。试看卓恕随口说了一句,并没有和人订立什么契约,然而他说到那里,人家就信到那里;他自己说到那里,也就能够做到那里,一个人的信用到了这种程度,在社交场中,当然要占不少的便宜。

2. 段玉裁终身念师恩的翻译是什么

《段玉裁终身念师恩》

段玉裁,字若膺,金坛人。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乾隆二十五年举人,至京师见休宁戴震,好其学,遂师事之。

初,玉裁与念孙俱师震,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玉裁少震四岁,谦,专执弟子礼,虽耄,或称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庄诵震手札一通。卒后,王念孙谓其弟子长洲陈奂曰:“若膺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

译文:

段玉裁,字若膺,江苏金坛人。他从小就聪敏异常,读书学习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乾隆二十五年中举人,到了北京见到了休宁人戴震,喜欢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于是就以老师之礼待他。

当初,段玉裁只比戴震小四岁,他恭谦、专心地以弟子之礼侍奉戴震,即使到了老年,有人称呼戴震,他还一定会垂下手躬身站立。初一十五一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书一回。段玉裁死后,王念孙对他的弟子长洲人陈奂说:“若膺死了,天下再没有好读书学习的人了!”

段玉裁,是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非常尊师重道。

3. 文言文段玉裁的《戴震难师》的翻译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的太久,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先生是年乃能言,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日数千言不肯休,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4. 文言文段玉裁的《戴震难师》的翻译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的太久,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先生是年乃能言,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日数千言不肯休,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