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以让梨闻名,却说父母无恩、赞同吃人,此人究竟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孔融这个人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孔圣人的二十世孙。东汉末年,他与哥哥们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传达的兄友弟恭之情顿成千古美谈。

我女儿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只说了一句:他不让的话会被哥哥打。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事,至于是被多次修理后的下意识反应还是确实有份友爱之情,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分析一个人还是得从靠谱的史料来分析吧。

后汉书记载,孔融与祢衡聊天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就是: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情可言,论其生子的本意,其实是情欲发作的结果。母亲对于儿子,又做了什么呢,就像东西存放在瓦罐中,东西出来了,也就与瓦罐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秩序的架构为天地君亲师,解放后君改成了国,变成了天地国亲师,这五种关系也默化为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上世纪的时候,有一个老外在中国住了几年,又在日本住了几年,完了之后进行一个对比,得出结论:“居住地,我还是选择中国!日本人虽然很礼貌客气,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后来我反复思考,才知道是少了你们中国古人所倡导的温良!”

人与人之间,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还有灵魂上的维系和沟通,更有无私奉献的恩情,这些种种组成了人情味,漠视这种 情感 ,只会让自己越走越远,为人所弃。

所以后面袁绍的长子袁谭打过来的时候,孔融立马弃城逃跑,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全都被他抛下了,敌人怎么会善待她们,三个全部被杀了。很多人不明白以孝和仁而被世人推崇,以此获得高位的人,怎么会做出如此之事,其实他们不明白的是,亲情在孔融这里已经是不名一文了。

《金楼子·立言篇》中记载,昔孔文举有言:三人同行,两人聪隽,一夫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翻译过来就是:三人同行,两个聪明,一个愚蠢,碰到饥荒没有吃的,说应该吃这个愚蠢的人,就好像吃一只猩猩和鹦鹉那样,他们不过是会说话的鸟兽罢了。

孔融当北海相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在坟边哭,走近才知道是这个人的爹刚去世,孔融于是就把这个人杀了,理由是孔融觉得他哭得不够撕心裂肺,没有用尽生命的所有热情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孔融就像一个被惯大的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随随便便就掠夺一条鲜活的生命。

所以,孔融后来被曹操所杀,不是因为他的刚直和忠贞,他们孔家大门大户的,从来都不是什么铮铮铁骨、血性汉子,而是因为破坏了现有的秩序。至于他个人的人品道德方面,也都是一脉相承、有迹可循的,不是随便来几个人断章取义就能洗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