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的网》:残忍而善良,冷漠而热心,这才是还原人性的童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看完《夏洛的网》,我第一次被童话感动哭了,第一次为一只蜘蛛哭泣。如果在生活中见到蜘蛛,我只会尖叫或赶尽杀绝,但夏洛是个例外。

本书出自美国名作家E·B·怀特,1952年问世以来,一直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复旦大学教授严峰对这本书的评价最是入我心:

很庆幸,我现在读过它的人,我遗憾竟与它错过那么多年。合上书的那一刻,它也已跃居我心中童话的第一名,不断回味,决定以后要把它讲给我的孩子听。

《夏洛的网》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的是一只小猪威伯,即将面临被人类宰杀做成火腿的命运,而它的好朋友夏洛,想出织网写字的办法,让人们以为威伯是一只神猪,远近闻名。于是,威伯的性命得以拯救,而夏洛为了让它一生免于宰杀,多次吐丝结网,一直努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此过程中,一同住在谷仓的其他动物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拯救威伯的行动中。

被这本书感动过的人,无不为夏洛无私的友谊流下热泪。 在我看来,这部童话之所以打动人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个动物角色都凝聚了真实的人性,复杂的、多变的、多面的、甚至于矛盾的人性,这使得它们鲜活而生动,仿佛它们就是自己身边的人的模样。它不像大多数的童话或电视剧那样,为了追求理想的美好,强行按照人的意志,给角色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回归生命的本来面貌:平淡、简单,离开和重生不断轮回。

为了凸显主人公天真、美好、单纯的形象,许多童话热衷于加入邪恶的形象做对比,最典型便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和她们的后妈。但,我们长大后发现,生活中根本没有完美的白雪公主,而后妈也不都是恶毒的。 《夏洛的网》则相反,其中的角色,没有谁是完美的,可能丑陋冷血如蜘蛛夏洛,也可能狡猾卑鄙如老鼠坦普尔曼,却都那么亲切真实,让我对他们的情感尤为深刻。

歌颂的对象:不回避其残忍面和缺点

本书的核心人物之一夏洛,是一只蜘蛛,它不符合大多数主角的人设,不美丽、不温柔,长着8条多毛而纤细的长腿,看起来还有些吓人。威伯第一次见到夏洛时,夏洛就给它示范了自己是如何捕食一只苍蝇的。

“她抓住苍蝇,往他身上缠了几道黑丝线,丝线越绕越密,直到裹得苍蝇一动也不能动。威伯惊恐的看着这一切,他几乎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场面。”

当威伯听说夏洛竟然要吃掉苍蝇,吓得喘了起来。不过,夏洛并没有在新朋友面前有所掩饰,而是坦然地展示自己本来的面貌,并告诉威伯:这是蜘蛛的谋生手段,是几万年遗传的天性。

“苍蝇、小虫子、舴艋,漂亮的甲虫、飞蛾、蝴蝶,可口的蟑螂、蚊子、蟋蟀——任何撞到我网上的昆虫我都吃。当然,我不是真的吃掉他们,我喝他们的血。”

冷酷、嗜血!单纯善良的小猪威伯,自然不喜欢夏洛的残忍,结交一个会设下陷阱捕食、狡诈、凶猛的新朋友,友谊会是多么危险啊!然而,我们交朋友,真的看表面就可以了吗?事实证明,那可怕的外表下,夏洛有一颗比任何人都善良的心。

我喜欢夏洛的自信,它毫不掩饰,也不否认自己的残忍,更不担心带来猜疑,它接受这样的自己,接受自然赋予的本性,然后带着这份由内而外的认同感,用诚意去交朋友,用真心去拯救威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事实证明,生存必需的技能体现,并不代表本性真的是残忍的。

作者E·B·怀特, 在歌颂夏洛伟大的友谊之前,丝毫没有回避它所代表的自然界中残酷的食物链,反而给予详细的过程描述,将重点放在了夏洛通过捕食所体现出来的“才华”——会吐丝、有计划性地织网、有耐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农场里的动物都无比讨厌苍蝇,不堪其扰,而夏洛“残忍的”捕食,让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一边享受着“残忍”带来的好处,一边去指责“残忍”,这本身难道不是最残忍的事情吗?

小猪威伯,也是这场伟大友谊的主角,但怀特也没有将它刻画成一只多么与众不同的猪,它和大多数的猪一样,好吃、慵懒、追求安逸,它胆小怯懦,头脑简单,只想好好地活着,别无他求。但, 谁说伟大的友谊,只能诞生在两个毫无瑕疵的主角身上?

不论是夏洛还是威伯,都没有“主角光环”,但正是它们的不完美,成就了最真实的友谊:你吃苍蝇,因为你是蜘蛛;我很懒惰,因为我是猪;既然选择一个蜘蛛或猪当朋友,为何去挑剔它残忍?是否勤快?

讨厌的对象:不否认其长处与帮助

农场里有只老鼠,叫坦普尔曼,其他动物们都非常讨厌它。坦普尔曼总是伸着丑陋的鼻子四处嗅,在威伯的食槽下偷吃食物,还会收藏很多肮脏的东西。

“这只耗子不讲道义,没同情心,无所顾忌,不顾他人,没有品德,没有啮齿类动物的仁慈心肠,从不会良心不安,毫无高尚情操,没有友情,什么好的地方都没有。”

可如果没有这只讨厌的耗子,拯救威伯的行动不会那么顺利。 它做了2件意义重大的事情:第一,夏洛用来拯救威伯织的字,来自于它从垃圾堆带回来的杂志简报;第二,夏洛死后,其裹着后代的卵囊也是坦普尔曼带回谷仓的。当然了,怀特依然没有安排一只耗子突然良心发现、性情大变的情节,而是遵循老鼠贪婪自私的本性去设计它提供的帮助。

当老羊提出,让唯一能自由出入农场的坦普尔曼去垃圾堆找简报,这样夏洛才能织出来新词救威伯的命。这只老鼠的回答是:“让他死好了,我不会想他的。”可为什么它最后还是答应去了?因为老羊告诉它,一旦威伯死了,再没有猪食倒进食槽,那么老鼠自己也得饿肚子。

当两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出手相助,多么合理!

再看看其他的动物们,更是芸芸众生相。当威伯第一次冲出猪圈被人类围堵时,母鹅、羊、牛、公鸡等都在怂恿它逃跑,一通乱指挥,反正遭殃的不是自己,不如在别人的冒险中寻找刺激,他们扮演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人——不嫌事儿大的看客。

可命运就是如此奇妙,聒噪自私的母鹅,无意中留下的坏鹅蛋,碰巧吓退了调皮的男孩艾弗里,救了夏洛;老羊一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是他告诉威伯这个“阴谋”:“人们喂胖你是为了杀你”,由此才拉开拯救的序幕。这群原本“冷漠”的看客,后面又在拯救威伯计划的会议中群策群力,谁能说他们不可爱呢?

人性往往充满矛盾,没有完美的好人,也没有绝对一无是处的坏人,当这种矛盾性被体现出来时,角色才不会与真实世界矛盾,立体鲜活。怀特没有刻意美化主角,更没有丑化和否定其他角色,诚实坦荡地用笔给孩子们描绘一个自然的世界。

童话的美好,在于构建了一个纯粹的世界,珍贵动人的品质在这里能得以自由充分的展现,现实中被怀疑的善良、被压抑的勇气、被回避的责任、被漠视的才华等都能在童话里尽情释放光芒。

在参与拯救威伯行动的那么多角色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他们3个:小女孩芬、蜘蛛夏洛和小猪威伯自己。与老鼠的利益交换不同,他们都真心爱他们的朋友,并愿意为此付出,而且是突破自我利益之外的付出。

芬的付出是善良和责任

小猪威伯其实面临过2次险被宰杀的命运,第一次是它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生来瘦小,不好养活,芬的爸爸拿着斧头准备直接杀掉它。但芬死抓住爸爸的斧柄,拼尽全力说服爸爸,“如果我生下来时也很瘦小,你会杀死我吗?”

最后,爸爸同意不杀威伯,但芬得担起养活它的责任。本以为芬会知难而退,但她每天用奶瓶喂威伯,像对待婴儿一样照顾威伯,将它养的越来越漂亮,直到威伯被爸爸卖到舅舅的谷仓。

芬的善良不仅仅在于她对待生命的态度,更在于她愿意接受“善心大发”所带来的麻烦,她的爱心在照顾威伯的责任感中得到最有力的证实, 那不是一时兴起的善念,而是对生命平等的坚定

夏洛的付出是友谊和才华

听到人类会杀威伯时,夏洛就决定救威伯,而从它决定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为这段友谊付出到底的准备。

“在我一生中还从没这么认真过呢,我不会让你死的,威伯。”

可作为一只蜘蛛,夏洛并没有想什么天马行空的办法,而是利用自己的特长——织网——去完成这个计划,承担下所有的责任,独自努力工作,尽善尽美。

按常理,比起牛羊那些大的多的动物,一个小蜘蛛哪有能力救威伯?但夏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做到了,不仅会吐丝写字,还知道人类信奉奇迹的秘密,它用才华为友谊织出了最美的赞词。

威伯的付出是感恩和承诺

当威伯在展览会上拿了奖,夏洛已经快不行了,威伯决定把夏洛的卵囊带回去,那里面有514只夏洛的孩子。然而,它没有办法爬上高处,只能央求老鼠坦普尔曼,并以一个承诺作为交换条件。

“以后,我会让你先挑选我食槽里的每一样食物,在你吃饱前,我绝不碰里面的任何东西。”

于人类而言,这也许不算什么, 但对于猪来说,这是就是自己的全部。为了感恩夏洛的付出,为了最爱的朋友,威伯愿意将未来一生的食物,分享给一只完全不会感恩的老鼠,并且信守承诺。因为它知道,把夏洛的卵囊安全带回谷仓,是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童话,是给孩子看的,美好而纯真的爱依然是不变的主题,但 为了体现这种爱,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恶加以严厉的惩罚,而是对爱无私付出,通过这种付出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个人都感到快乐,让生活更有意义。

如夏洛所说:

在自然中,生命会不断死去,这是个悲伤的事实,人们通常难以接受,所以常常在孩子的故事中回避死亡。但,怀特却 顺应自然规律,将生命的离去描绘成不断的重生和轮回,温暖的笔触让人开始释怀、变得坦然。

按照人的希望,芬应该再一次救威伯,但她没有 ,她甚至不再去农场看威伯了。因为,芬长大了,她的心里开始有了男孩,这只她曾经爱得胜过一切的猪渐渐退出她的生活。

按照人的希望,夏洛不应该死,但它还是死了 。没有一只蜘蛛,应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抵抗自然死亡的力量,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按照人的希望,夏洛的子孙,不应该离开照顾他们长大的威伯 但****它们****还是乘着风飞走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的远方,我们无法用任何方式阻止梦想。

可生命的旅程,本来就是看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离开,不论他是否救过你的命,或曾是你的全世界,终究会有分开的一天。与其希望强行改变规律,不如坦然面对离去,带着希望去继续生活。

不论童话的主角是什么动物,这些角色背后,体现的都是人性。孩子们通过童话学习道理、认识世界,但真实的世界里,好人不是都长着漂亮的脸,讨厌的人也并非不能给你帮助,人性是复杂多面的,单一武断的评价,只会带给孩子片面的认知,降低孩子的包容性,而社会却是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

我想,没有人希望我们的孩子,为了救白雪公主,像猎人一样去杀死一只小鹿,掏出它的心交差;或者遇到困难时,寄希望于王子从天而降;又或者,对他人不带缘由地憎恨。

我们一定更希望孩子能像芬一样,平等地看待每个生命,即便它弱小无助;像夏洛一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解决问题,帮助朋友;像威伯一样,懂得感恩,信守承诺;并且,当旁人并没有给予自己理想的帮助和付出,不责怪怨恨,笑着和平相处。

面对生命的离开,淡然处之,留住心中的美好,在记忆中和朋友挥手,就像威伯永远忘不了夏洛,”它虽然热爱它的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可是这些新蜘蛛没有一只能取代夏洛在它心中的位置,夏洛是无可比拟的。”

曾经为爱的付出所闪耀出来的人性之光,会一直照耀在生命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