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成长: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不例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我们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伟大如荣格,一生的经历坎坷不断,痛苦、彷徨、迷茫、荣耀也会让他在很多时候陷入泥淖,但是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自修,最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学流派。

《自愈与成长》这本书是心理学博士李孟潮创作的关于心理学家荣格一生疗愈的过程。这本书通过对荣格生命各个时期进行分析,展现出一位心理学家心灵成长的故事。

01 青年时期通过梦境决策人生

荣格认为梦是人无意识的反应,通过梦境可以反应出自己的真正感兴趣和想要的是什么。

荣格在升学考试期间做了两个梦,都与自然界有关。一个梦到黑暗森林里的古墓,一个梦到一片树林,林中有一个圆形水塘,里面有着最为古怪的生物,它们唤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

他认定自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决定学习自然科学,然后不再对选择专业而焦虑。

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他当时选择是正确的,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疗愈了自己,还带来了辉煌的成功。

梦是自己的无意识,因为各种原因被意识所掩盖,只有在梦境中那些被压抑的意识才跑出来。

现代的心理学分析师们,也会通过对来访者的梦境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来访者影响的那些藏起来的意识,让来访者看到自己。

看到自己,才能对自己有着更深的了解,也会让我们更加接纳自己不与自己对抗。

02 中年时期危机中自我疗愈

荣格在32岁那年第一次见到弗洛伊德,一个是当时的青年才俊,一个是被学术界边缘化的人。荣格通过联想测验,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情结”理论,所以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非常有用,决定追随弗洛伊德。

但是荣格并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他认为弗洛伊德的乱伦是很多疾病病因的观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荣格认为乱伦只是在极其罕见的案例中才是个人精神障碍的表现。

最终,荣格与弗洛伊德走向了决裂,但在此后,两个人都相互吸收对方的观点。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感觉自己找不到根基,感觉整个人都漂浮在空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但荣格却有着很强的自愈功能,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分析,写疗愈日记,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来疗愈自己。

在精神出现问题产生幻觉时,他并没控制幻觉,让它们不要出现,而是沉入幻觉中去,去感受幻觉,把幻觉中出现的各种事物进行转化,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中年时期的荣格,经历着中年危机,与弗洛伊德分裂、婚内出轨,但他通过自我疗愈,把这些事情转化成为有利的方面。

他并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认为最好什么苦难和挫折都没有,就像他所说的,“如果我要完整,那么我就必须有黑暗的一面。”

03 老年时期用开放的心态完成自身的修行

这里说的老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而是指荣格的心理成熟年龄。

在他45岁这一年,他开始学习和使用《易经》,去北非旅游,筹建塔楼。

荣格认为旅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平日里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我们深陷其中跳不出来,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有一种全局观。

当离开熟悉的故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反而会站得远一些,从外部来看自己的民族和故乡,找到自己人格中缺失的部分。

当人们用一种无意识形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就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境界,感到这个世界是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的。

这也是现代心理学上常用的方法,让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痛苦其实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当你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你就不会那么执著于想要改变别人,因为那么做,你会更痛苦,因为没有人能够改变别人,只能够改变自己。

荣格从非洲回来后,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这让他在后来慢慢完成了自性化的修炼。

从时间上来看,荣格的老年时期占据了他人生的一半(他享年86岁),这个时期,也是他逐渐形成自性圆满的时期。

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学习各国文化,汲取精华,为现代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04 写在最后

荣格的一生是追寻真实自我的修炼的一生,他的许多经历,也是我们普通人所经历的,甚至比我们普通人更曲折,但是他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歇。

当他自己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时,也在用自己的方法在不断地修复,最终完成了自我的修行,并且为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心理学财富。

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荣格,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疗愈,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和幸福,只有不放弃对自我的追寻,不断地探索,才能让人生走向圆满,让你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理解。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被生活包裹,感觉无法突围时,来看看这本书吧,它会让你有新的领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