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沁园春·长沙》的词句节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14

《沁园春·长沙》具体词句划分如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问苍茫大地”从语法结构看是个动宾结构短语,从词义看,“苍茫”修饰“大地”,因此,“问∕苍茫∕大地”的节奏划分,是有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的依据的。其它几句虽然具体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有所不同,句子节奏的划分也是紧扣各自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展开,没有例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节奏划分,在语法结构之外,充分考虑到了“峥嵘岁月”的词汇意义,可是这种对词汇意义的尊重却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节奏的稳定结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从字数上看,它有八个字,节奏属于说白调性,但是其主体“往昔峥嵘岁月稠”是七个字,又属于吟咏调性。

果取说白调性,节奏划分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岁”音适当延长。如果取吟咏调性,则节奏划分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打破“峥嵘岁月”,使“岁月稠”成为一个节奏单位。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从整首词考察,以说白调性为主,上下阕分别有一句典型的吟咏调性的句子“万类霜天竞自由”和“粪土当年万户侯”,对此,分别有“怅寥廓”和“曾记否”对应的三字句过渡。

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并没有紧随一个三字句过渡,它只能作为一个说白调性的八字句划分节奏,而不能截取一部分作为七字句误判。此外,由这个误判也使我们明白诗词里衬字的重要,衬字并非可有可无,尤其是关涉到句子节奏划分的时候。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