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不争而争-老子谦逊的生活态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用六个短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的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实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寻求自保的大智慧。

       在人类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变色龙,它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有些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生理变化,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柔软,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假如蛇像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这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即我们所说的“大道”。大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为人类所感知,“德”是“道”的体现,它体现了道的无行无为。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样的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争夺,而是始终和大道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体的人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夺呢?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这是不与人争的美好体验。因此,委曲求全是聪明的处事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这样的人,心境不但平静,而且人生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光华,因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不会有“亏”的概念,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为了一体。

        守道的人,是恢复本性的人。委曲反能保全,弯转反能直接到达,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而才有生新的空间,少取反能多得,拥有的多了反而迷惑,都是道的具体表现,所以以抱一作结束。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能看见东西;镜子照不见自己,所以能映照物象。如果让眼睛看见自己、镜子照见自己,则它们忙着为自己服务,哪里顾得上别的东西呢?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过分看重自己,都是不争的具体表现,所以以不争做结束。

        世人觉得实事求是是对的,委曲求全是错的,而依循自然规律在世上做事,难免委曲求全的时候。所以最后老子又讲了一次,古人所说委曲可以保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是完全真实的。这里所说的“全”,并不只指保全自身,内保全自己,外保全万物,物我都得到保全而得以恢复本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直”。

          老子要求人们在处事时不能急于求成,不可“妄为”,要静待时机以观其变,然后采取行动。事物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应该认识清楚,居安则思危,求福则防患。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虚怀若谷,全面考虑事物。要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安乐、美好、高贵中暗藏的种种危机。“不争”并非是毫无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干等着。老子所谓的“不争”是不急于求成,不安为。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但有些事的成功是需要积极地努力来实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称霸长达白余年,在外面它同秦、齐、楚、吴等争夺霸权,在国内执政的各个世卿大族也相互倾轧,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国与国之间差,可以说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家族哀亡史。在晋文公归国建立六卿制度,分封功臣以后,先后有十几个大家族登上晋国政治的舞台,他们无不煊赫一时,如栾氏、郤氏、赵氏、中行氏、范氏等,但最终只有赵、魏、韩三家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他们瓜分晋国立足于战国七雄中。其中赵氏的历史最为精彩,它起起落落,屡次遭遇灭亡的危险,但都挺了过去,这个家族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在失败中复兴的关键就是其奠基人一赵衰的谦让之德。

         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十九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牛活上照顾车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少3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至于胁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齐国,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沉迷,一住五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其他追随者们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归/国以后,开始大封功臣,很多功臣争着表现自己的忠心和功劳,以求能获得更重要的职位,而建立赫赫功勋的赵衰却一直以谦让为原则。

        晋文公问赵良谁可担任元帅,赵衰回答说:“却彀可以。他已经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先王制定的法规典籍,是道德信义的宝库。道德和信义.是人民的根本。能够重视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请郤毂担任此项职务。”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文公又任命赵衰为卿,赵衰推辞说:“栾枝这个人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担任辅佐,臣不如他们。”于是文公任命栾枝统帅下军,由先轸为副将辅助他。邵毅死后,先轸接替他任中军统帅,背臣担任下军副将。文公又让赵哀任下卿,赵衰推辞说:“三桩有功德的事情,都是狐偃出的计谋。用德行来治理人民,成效十分显著,不可不任用他。”文公便任命狐偃为下卿,狐偃推辞说:“狐毛的智慧超过小臣,他的年龄又比我大。狐毛如果不在其位,小臣不敢接受此项任命。”文公于是派狐毛统帅上军,由狐偃为副将辅助他。狐毛死后,文公派赵衰代替他任上军统帅,.赵衰又推辞说:“在城濮之战中,先且居辅佐治军干得很好,有军功的应当得到奖赏,以正道帮助君王的应当得到奖赏,能完成自己职责的应当得到奖赏。先且居有这样三种应当得到的奖赏,不可不加重用。而且像我这样的人,箕郑、胥婴、先都等都还在。”文公于是派先且居统帅上军。

         晋文公说:“赵衰三次辞让,他所推让的,都是些国家得力的捍卫者。废除辞让,便是废除德行。”因为赵衰的缘故,文公在清原地方举行阅兵,把原来的军扩充为五军。任命赵衰担任新上军的统帅。狐偃死后,先且居请求委派副将,文公说:“赵衰三次推让,都不失礼义。谦让是为了推荐贤人,礼义是为了推广道德。推广道德,贤才就来了,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请让赵衰随从你做副将。”于是,晋文公便派赵衰担任上军的副将。

         因为他的让,在赵衰生时其家族几乎和其他大家族关系都很好,甚至对很多家族可以称得上是有恩,为其家族和他的儿子铺设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所以在他死后,赵盾很快就做了晋国的执政,其家族也成为了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很多家族的崛起都是靠着流血斗争争出来的,斗争失败后身死家亡的不在少数,而赵衰却独能以让成就自己家族的辉煌,可谓以曲求成,不争而争的典范,正合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