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的认识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文言文自传一篇,字数不限,须涉及与国学之因缘,对国学的看法等

李某者,热河人也,于癸丑年生于乡里田亩间,自幼倔强重义, 且性顽劣,每犯事,父母则鞭策训诫之。

余乃家中独子,家父家母望子成龙心切,故管教甚严,以至余已到而立之年,若父看不顺,依然踢之。 吾母事于耕田,吾父乃煤矿之工人。

家父异地工作,故余与家母、小妹三人相伴于家中。 十年寒窗,三载辛劳,望及第。

最终高考失利,故谪至于塞北服役,此乃余与父母之痛焉。余远离故土,于部队所受教育,乃吾平生收获最大者。

造就余勤恳耐劳之性格,并在首长之身侧,人际交往之经验收获甚丰 。 吾自少年,甚重仪表,退役后,常以正装示人,稳重行事,外人甚敬。

吾今以为,此行实无味也! 丙子年,吾学无所成而入世,漂沛流离,后至京城,从医药行 ,为销售,时至丁亥年,已历十载,做至中层主管。吾常慎而行之,虚而学之,忍而省之,虽常有抱怨,而未敢言。

吾位卑而名贱,学识而历浅,虽有受气之事,委屈之言,而以勾践效之,孙敬勉之余生性张狂,不满于现状,有建功立业之志,亦敬刘关张桃圆三结义,民生性豁达,喜交天下之志合之辈,然伯乐不常有,难得高山流水之共雅。余豪爽重义,曾为友奋不顾身,为情而抛弃一切。

吾素喜读书,崇伟人,羡古人之胸怀,慕前辈之才情。吾尝尊主席诗文, 然主席之才,千年一遇,儒政相通,岂吾侪之所能望其项背乎? 阅古词,悟人生悲欢之离和,品关雎之爱慕。

吾有一愿,可谓毕生,既名于省外,富于一方。可择山野悠闲而居,可至都市繁华而处。

行而有车,住而有房,得一贤妻,前孝高堂,后护妻儿,健康常乐,此吾生之夙愿,虽少死而无憾! 忆往昔,叁十六载已过,蹉跎光景,自认遇人无数,然知己甚少。尝望月兴叹,忧发于阑干之外,情汇于梦魂之中,每有感伤,对月独酌,不知醉意,沾露而归,和衣而卧,未尝不谓此生快事哉! 讫于今,人生已虚度36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

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每夜深省视,汗未尝不发背粘衣。明于己者不昧于道,故述往事以澄心,以明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小子当勉之!此为传 。

吾常静而思之,闭而省之,吾非凡物,得有一日,必得抱负! 有一段是与国学有关的。

2. 用文言文写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500字左右

古汉语论

夫古汉语者,亦文言矣,国学之体也。风俗雅韵,博大精深,追溯国朝之沉浮荣辱,记载当今之民生百态,然近岁以来,多有凋零之气,犹是可惜。况文言亦有其长,待抒愚见。

愚自研习古汉语以来,历览昔日史录,领略古人风采,未尝不蔚然大观,叹为观止。一,古汉语遣词造句简约精炼,而语义容量丝毫不减。二,句式错综其辞,同中有异,奇偶适变,平仄有序。三,《文心雕龙》《事类》篇有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述以引文之明借暗指,稽古明达。

“中国文字之艰深, 诗词铸语之凝练, 即令达意,.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此所以译作评论家于《中诗英译比录序》云,译诗之时不敢轻易"信手拈来"也.。另有译作家云:译诗者曾欲改原诗之观点,或易叙写为告语,因中文诗句多省代词,动词又无词形之变化,不敢轻易下笔也。由是,以诗体译诗,常不免削足适履.然逐字转译,亦有类乎胶柱鼓瑟.……诸上观点,足现国学之精粹!

赘此语无沿袭循旧之意,只然兴趣系之,聊胜于无,略表孤陋。临书仓促,不尽欲言,请指正。

3. 学习小古文的看法

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背诵文章,但是其实即使孩子死记硬背,会背100篇,意义也不是太多,将来学古文时还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意思。

国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学国学先理解再背诵。这样才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有大帮助。

学国学,关键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材。在小学阶段,培养兴趣、养成看古文的习惯比别的都重要多了。

我之前给孩子买的论语、古文观止,但后来我发现论语很难,初中生都未必能读懂。孩子当然不爱读。后来买的三字经、弟子规这类比较容易的,还有(小学生小古文200课)他就能看下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