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医从文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写一段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议论性语言

鲁迅是近代文坛巨擘,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为汗牛充栋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指出了民族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

终其一生,鲁迅最重要的选择应该是“弃医从文”了。他本来是留学日本学医的,目睹群众围观日俄战争期间屠戮中国人民,心灵被深深地伤害,意识到了拯救国人心灵的重要性。学医只能从肉体上去解救人们,而当时的国人却十分麻木,麻木到观看外敌屠戮同胞,鲁迅的心灵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跟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

那个时候,国人文化程度高的没有多少。鲁迅上过学,而且是旅日留学生。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隋唐时派员到中国学习。可从鸦片战争过后,中国逐步走上了衰退的道路。尽管有洋务运动,可甲午海战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 *** 丧失了跟西方豪强叫板的资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国外留学,观览所在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武装自己。可在异国他乡,鲁迅却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国人围观同胞被杀头的场景,对他的心灵是很大的触动。

鲁迅是先知先觉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民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软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赔款、多次一败涂地,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体现。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 *** ,还要唤醒麻木了的数万万国民。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到觉针芒在背。

鲁迅“弃医从文”,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正是这样的选择,为他日后成为文坛巨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这个选择,他或许再成功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无法成为在思想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大丈夫相时而动,“弃医从文”是鲁迅作出的明智选择。

2. 鲁迅弃医从文的文章所想到的

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为精神麻木的中国人而《呐喊》,八十年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为之振奋,为之自豪。一个世纪过去了,精神麻木、道德缺失的现象随处发生,随时发生,仍需要更多的国人一起呐喊。一起行动。

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实惠,同时带来的是经济至上、道德滑坡。社会公德这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说,人之初,无善恶。善恶是后天形成的,是父母教诲的,是舆论熏陶的,是环境造就的,是习惯养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行,起码的善恶甄别,需要长者的言传身教、舆论的正面引导、公共环境的影响感染---

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急救车行驶过程中无人让道致病人死亡或财产严重损失、弱者得不到救助、善者得不到褒奖、恶者得不到惩罚、家庭妻离子散-----等等等等,一大堆的精神麻木不仁、公共道德缺失、家庭美德沦丧现象,让人堪忧。

强烈呼吁沉睡的人们:醒醒吧!构建和谐社会,你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满意请在我答案下面按采纳按钮谢谢您。

3. 鲁迅弃医从文的资料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 *** 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 *** 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是因为中国民众的 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 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4. "上医治国"的古文原文是什么

上医治国,治未病之病。中医治人,治欲病之病。下医治病,治已病之病。

该句可能出自《东周列国志》,但具体来源已经不可考。

详细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医生治理国家,治理的是还未出现的问题;中等医生治疗心灵,治理的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下等医生只能治疗疾病。治理的是已经出现的问题。

上医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国家呢,也就是个中宇宙。

中医所参详的是宇宙万物生长消灭,将这个规律对应于人身,所以中医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规律下的平衡,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这样的话,懂医理的人,具备了基本哲学思辨的能力,与治理国家的基本能力是一致的。

另外一点,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人的身病与心病都与外在条件有关。所谓仓禀足知礼仪,衣食足知廉耻。鲁迅看到中国人愚昧麻木,深受触动,弃医从文。他当时的话大意是“把人医得牛一样壮,不过劳碌挨刀的下场”。也就是说,人的头脑充足、心灵清明、品格端正,这些比肌肉发达更可贵。可是,无论是一个高明的病理学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都只是治一人一身一事。如果能求得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文明的进步,那受益得福的将是亿兆黎民。这才是更上层的医生。“医生”啊,兄弟!你明白吗?医人的生,医人的一生,医众人的一生啊!

这就是古代中医的抱负。

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正是基于这个立意而从反角度而言的。

5. 哪篇文章是写鲁迅毅然弃医从文的

《藤野先生》

原文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

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

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

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

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

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

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

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

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

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

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

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

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

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

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

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

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

字。

十月十二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