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既学于仲尼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张篇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公孙朝。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死后又被谥以尼字,鲁哀公称其“尼父”。焉,一、三两焉字为疑问代词,“谁”“哪里”;第二个焉字为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包括他们的思想、主张、谋略、方法、功业等等。坠于地,落在地上被掩埋,成为历史遗迹。在人,存在于人间。识,认识,记住。而,连词,表转折,“却”“然而”。亦,语助,无义。何常师之有,“有何常师”的倒装,即没有常师之义。

此章用现代汉语表述为: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没有失传,还在人间。贤能的人了解它大的方面,见识浅的人知道它小的方面,无论哪种都保存了文武之道。我的老师在哪不能学,跟谁不能学?然而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卫公子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从流传于民间的无处不在的文王、武王之道中学来。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说:“文王、武王之道,没有坠入地下(并没有失传),仍旧留在人间(还在人间流传)。贤人记住大处,不贤的人只记住细枝末节。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习(即无处不学习),又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3.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翻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

出自:《论语 子张篇》

原文选段: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释义: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扩展资料

主旨: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人物成就: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

《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

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

4. 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孔子训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处世。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仲尼的有才干并且不知道怎样有才干。”

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不如斧头,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译文: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5. 求翻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6. 论语子张的译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1):“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4),在人(5).贤者识其大者(6),不贤者识其小者(7),莫不有文武之道焉(8).夫子焉不学(9),而亦何常师之有(10)!”注释:(1)卫公孙朝(chao2):卫国的大夫.於:向.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2)仲尼:孔子的字.焉学:学习什么.(3)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4)未坠(zhui4)於地: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5)在人:指仍然在人间流传着.(6)贤者:有大才大德的人.识(zhi4):通“志”,记得.其大者:那些大的方面.(7)不贤:没有大才大德的人.其小者:那些细小的方面.(8)莫:没有人.不有:丝毫没有.(9)夫子:我的师父,指孔子.焉不学:没有什么不学习,(10)而:而且.何常师之有:就是“何有常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译文:卫国的大夫公孙朝向孔子弟子子贡询问说:“孔仲尼都是学习什么?”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仍然在人间流传着.有大才大德的人还记得那些大的方面,没有大才大德的人还记得那些细小的方面,没有人身上丝毫没有文王和武王大道的影响.我的师父没有什么不学习,而且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