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生活!”——读《外国散文欣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前段日子读了一本《外国散文欣赏》,是八十年代北京出版社的选本,书很薄,主要是19世纪作家的作品,比如萧伯纳、左拉、罗曼·罗兰、德莱赛、屠格涅夫、泰戈尔、德富芦花、茨威格、奥斯特洛夫斯基。从这些熟悉的作家的名字,你可以想到那些蜚声世界的名著佳作《萌芽》、《约翰·克利斯朵夫》、《猎人笔记》、《嘉莉妹妹》、《飞鸟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虽然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却有着进步的世界观,文章反映了积极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一种现在罕见的力量——让我们感觉那是一个迷人的时代,矛盾斗争明显尖锐,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收获关于19世纪的时代精神和信仰——坚韧和反抗性。

一、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出版社为丰富中学生课外阅读而编著的少年文库读本,选收了22篇外国散文,出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著名作家之手。全书按照前言、目录、正文(包括散文、作者简介、作品简析)的顺序展开,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往往以点带面,来表达对世界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流露出对生活和社会的请求、希望、追求;在创作上,使用衬托和象征的手法,寄托作者追求自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为一本散文欣赏书,它也仿佛一篇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时间跨度大:文章涉及的内容有17世纪贝多芬的毕生事迹,也有19世纪众多的贫苦百姓的生活,如泰戈尔所写的印度妇女的临终之前;还有20世纪党的会议上对列宁质朴人格魅力的描写。虽然时间不同,但是主旨都是集中在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空间转换广:描写了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风光和人情,例如《游记四篇》、《农家》、《我的梦中城市》、《芦花》等。

涉及事件多:高尔基的思想,党的会议,俄罗斯的女革命者,保加利亚的贫苦小孩卖柴,丹麦的音乐家为音乐献身,巴黎的大艺术家罗丹凝神创作,日本的青年探索芦苇滩……

表达方式活: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方式有力地表现主题。《赤脚的孩子》好像是一幅蕴藏着仇恨和风暴的很有意境的写意画。“黄昏了……紫丁香的阴影落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里躺着。”萧伯纳在《贝多芬百年祭》议论他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一个不羁的艺术家”,谈贝多芬的音乐评价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结构全文巧: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深入一个垂危的女性的时空和遭遇,展现了她22年麻木疲惫的人生旅程,最后表达出“女人也是人,给她们做人的自由!”的主旨。

三、我从中欣赏到了什么

1、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对生活的态度隐忍向上,要有适当的“反抗性”。

以《贝多芬百年祭》为例,作者萧伯纳,把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性”作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夹叙夹议,字里行间洋溢着令人感奋的激情。保加利亚作家斯米尔宁斯基的《赤脚的孩子》,描写了孩子们残酷的生活和痛苦的内心世界,文章激励被压迫者们在对立中奋起。《我的一天》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其说是写出的笔墨,不如说是用炽热的生命之火点燃的熊熊火把。醒来第一仗就要和病魔搏斗,“赶快生活!”这是奥内心深处的呼喊,朝气蓬勃和蒸蒸日上的国家给了他充满无限的希望和力量。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不放弃任何一天。要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放射出灼热的、耀眼的光芒。

2、创作应专注和“发自内心”——创作就是在奉献生命。

《贝多芬百年祭》“我心里有话必须说出来,这就是我为什么创作的原因。”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艺术家是一团火,他是不哭的。”

《至死不渝——童年回忆》丹麦,尼克索,天才的农民音乐家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感人的不朽音符,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的全力集中,把易于驰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一定要能够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3、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同情、赞美,把劳动当作乐趣和价值,知识分子应扎根于劳动人民。

罗曼·罗兰说“精神独立——是一株枝叶参天的大树——倘使不把这株树移植到大庭广众之间,移植到劳动人民这块‘黑土’上去,它是注定要死去的……我们想寻找自己的人民,在其中扎根。”

左拉《铁匠》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和歌颂了劳动的美,劳动的欢乐,劳动的价值,

劳动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一种艺术。最后他说:“就在这里,在这铁匠铺里,在无数耕犁中间,我治好了懒惰和多疑的毛病。”

4、对未来的态度:舍弃自我,发现真实

罗曼·罗兰“你们想要人民的艺术么?那就先要有具备自由精神的人民,不为贫穷和无休止的劳动压垮的人民,不为各式各样的迷信和盲从欺骗的人民,在当前的战斗中获胜并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民!”

已经很久没有拿起一本年代感的书,读过之后却感到与从前的时代无比贴近。它正在散发着光和热,因为有那些坚持理想的思想家,有那些在劳动中凝结心血的劳动者,在推动着工业朝着智能化迈进,推动着社会朝着更为理想更为美好的前途前进。读书要把书中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力量和习惯,掩卷之后这本书仿佛在催促我说:“赶快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