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是什么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问题一:古代经历是什么官职 经历是古代的一个 官职。其主要职责是典出纳文移,也就是说是负责公文的来往,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或是办公室主任。其品级大小是要看它所在的部门。比如说在明朝都察院经历就是正六品、通政使司经历就是正七品、布政使司经历为从六品、按察使司经历为正七品、各府经历为正八品等等。

问题二:经历是什么时候的官职啊?这个职务具体都有什么工作呢? 经历是金朝于都元帅府、枢密院置经历。 元 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衙署,皆有经历。 明 清 都察院、通政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亦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就是接受文件和发放文件~

问题三:苏轼平生经历当过什么官 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二、 应 试 及 第
嘉�v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v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四、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五、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

问题四:苏轼平生经历当过什么官? 最初,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后来,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乌台诗案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司马光废除新法后,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v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v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v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v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v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问题五:中书省经历是什么官?管什么的 一个七品的小官,在里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端茶倒水的角色。按照现在来将应该就是一个文员,类似的角色。

问题六:现在所说的部队基层主官经历是什么意思呢 30分 主要先看你有没有关系

问题七:京卫经历是什么官职 在明朝时期,\“京卫”一般指担任顺天府武学教授\“京卫武学”一职的官员。京卫武学,品级:从九品。京卫经历是掌管文书的(不是官,属于吏)

问题八:清朝的按察司经历职敕授文林�O是什么官职? 按察司经历职正七品,掌管文移出纳事务,员额一人,文林�O是散阶,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变成了封赠。从顺治初年起,清朝 *** 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
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互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问题九:古代经历是什么官职 经历是古代的一个 官职。其主要职责是典出纳文移,也就是说是负责公文的来往,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或是办公室主任。其品级大小是要看它所在的部门。比如说在明朝都察院经历就是正六品、通政使司经历就是正七品、布政使司经历为从六品、按察使司经历为正七品、各府经历为正八品等等。

问题十:经历是什么时候的官职啊?这个职务具体都有什么工作呢? 经历是金朝于都元帅府、枢密院置经历。 元 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衙署,皆有经历。 明 清 都察院、通政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亦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就是接受文件和发放文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