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真的存在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在中国真的有此地吗?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这一“仙境”可能是诗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从这篇文章产生以后,广大读者总想知道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说在安徽古徽州的黟县。说是这里有一座武陵岭,有武陵村,还有一块九十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环境极像文章中描写的桃花源,而且这里还有姓陶的人家,从他们的家谱来看,他们的始祖就是陶渊明的子孙。

但是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

桃花源面对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过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陶渊明文章中描写的一模一样。桃林深处有一座桥,过桥不远,就能看见秦人的古洞,进洞行走数十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看到“土地平旷”的千丘田,“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千丘池旁有“延至馆”,说这是桃花源中人宴请渔人的地方。人们还说,最早来到这里的三个人是一个男的,两个女的。男的叫李立,是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亻夫)修长城;一位郭嫂是为了逃避秦始皇选民女进宫;还有一位老妈妈是失去儿子媳妇的孤老。他们三人进入桃花源后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以后渐渐组成村落。因是三姓组成,所以这村子叫做“三合村”。

根据历史的记载,这里早在汉代就以自然风景区著称,晋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大约在北周时代,人们发现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开辟了从县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览区。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筑群,可惜在元末时被火灾所毁坏。明初得到复兴,明末又被火烧掉。清朝光绪年间,桃源县的县令余良栋重新修建了陶渊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楼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都是以《桃花源记》来命名。它的面貌一直保存到今日。

今日我们游览桃花源,景点就更多了,有所谓“内八景”,即烂船洲、桃花溪、遇仙桥、秦人洞、空心杉、摩顶松、炼丹台、瀹鼎池等。还有所谓“外八景”,即桃源仙隐、潼舫晚渡、漳江夜月、浔阳古寺、(艹录)萝晴画、楚山春晓、梅溪烟雨和白马雪涛。每中每一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就以“烂船洲”来说,说是那位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夫,名叫黄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缆绳结在那里,然后进入桃花源,在里面住了几天,再来到渡口,一看小船已经烂掉了。原来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于是,这块地方就被称为“烂船洲”了。

总之,《桃花源记》一文,为我们描绘了最理想的农村生活图景,我们到任何相似相近的田园村庄中,都会发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记录的是真实的故事吗?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这是文学作品,只是作者一种美好愿望,这种地方是不存在的,作者最后也交待了,再去找这个地方,就找不到了。
《桃花源记》桃花源本身不存在作者为什么给我们它真实存在的感觉
是为了表达自己情感。桃花源寄托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不存在,是一个已婚男子遇到心仪女子浪漫邂逅、心驰神往,醉卧他乡,最终回归现实永失天涯的心理历程的艺术具象化。不忍卒读。
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是的。。在湖南省常德市。我去游玩过。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出名。。不过总还是没有诗中写得那么像个世外桃源,只是诗人的一种寄托。我们现在循着先人的足迹,心里默念著古代先哲的诗歌来探询这些历史文化名胜地,更多的只是一种内心精神的仰望,得到文化传承的薰陶,至于背离了诗人的初衷没有,已是后话。
《桃花源记》写的是真是假
比陶渊明稍后的年代有本叫《续齐谐记》的书,记载东晋人许彦挑着鹅笼赶路,碰到一个书生要求搭便车,偌大一个人钻进鹅笼,居然不觉得挤。坐下来休息时,书生从嘴巴里吐出一桌宴席,又吐出一个女朋友,书生睡着,女朋友又吐出自己的奸夫,女的睡着,奸夫又吐出自己的二奶,到最后,又一层一层地吞回去。 这个游戏简直像俄罗斯套娃,说明东晋人眼中的空间是可以伸缩的。而那位书生给挑鹅人许彦留下一个铜盆,是东汉初年的。东 *** 跟东晋人同行,这时间也是可以伸缩的。 是不是东晋人也意识到宇宙空间真的有虫洞?无从得知,但至少说明东晋人的时空观念已是富有弹性的,陶渊明想出个桃花源来,真是不成敬意,小意思而已。 时空想象有多大,艺术就能走多远,是陶渊明用艺术思维在穿越。 设想2: 刻意选择在太元年间 物质上做不到穿越,但精神上可以穿越。孔夫子干过,他时不时说自己穿越到周朝初年,与周公举行会谈;《庄子》说周穆王 *** 之间到了西王母那里,还听了音乐演奏大会。所谓穿越,就是与古人神交。 陶渊明穿越的具体时空是哪里?我们别忽视了文中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晋太元中”。这是穿越的时空点。陶渊明为何将穿越的飞船降落在这里?太元年间就是东晋孝武皇帝的年号,那其实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取消了按田产收税的规定,而是规定王公以下每人收三斛米,而且服役的人可以不交税,少交税确实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在这个年代,东晋取得了淝水大捷,那年,陶渊明19岁。 而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时代呢?公元421年,他所效忠的东晋已是历史名词,刘宋建立。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年代,但是陶渊明对它很失望。我们看看公元419年郑鲜之对大将军刘裕的劝谏:“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吴群盗攻没诸县,皆由困于征役故也。”南方洪水,老百姓没得吃,那些攻打州县的草寇,都是因为不堪徭役形成的。 人对现状失望,很容易产生穿越的心理,陶渊明把自己熟悉的太元年间稍微修改一下,盖一个“桃花源”的章,一部穿越小说就这么形成了。 这是一个美好而平易的理想。桃花源没有蓝月山谷那样的雪山、湖泊和深林,只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景色在江南和岭南的丘陵地带很常见,山丘当中一块平地,有田地,有交通,有灌溉水系,有房舍鸡犬而已。当然,其中的人们很快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是百岁老人了,快活才寿命长。为什么快活?因为不交农业税。《桃花源诗》里面有一句:“秋熟靡王税”。秋熟的时候只管享受丰收的喜悦,不用担心农业税。这个场面极有可能是他年轻时所见江南的修改版。 答案: 为“穿越”之乐舍弃职场 陶渊明喜欢穿越。一点凉风就可以成为他穿越的工具,“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就来那么一点风,居然让陶先生穿越到上古时期的羲皇时代。所谓羲皇时代,就是那个人人可以和狮子老虎做朋友,吃饱了没事到处晃荡,可以和树上小鸟说悄悄话的美好和谐时代。他不解音乐,却准备一张无弦琴,喝醉了,就抚弄“以寄其意”,寄的什么意?就是穿越之意。他喝高了,就叫旁人走开:“我醉欲眠,卿可去。”我要穿越到理想世界去也,麻烦您走开点。 陶渊明穿越的工具很多:书,琴,酒,幻想。他经常沉湎在这种穿越到桃源的境界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悠然之中,他用穿越的虚景美化眼前的实景,“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一次又一次地到了桃源的境界。这很妨碍他做官,你想想,一个老是出神穿越到桃花源去的人,上级怎么会喜欢呢?老是在大堆文件中忙乎的公务员,怎么有时间去“穿越”呢?......>>
桃花源记是真的吗,真有这种事发生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肯定不是啊,只是陶渊明向往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战乱的境界啊

麻烦采纳,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