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含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汉语,却没有“语言学”这个名称。那么,是不是中国古代,就没有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呢,非也!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曾经被统称为“小学”。所谓训诂与训诂学,即是“小学”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要知道什么是训诂,我们需先从什么是“小学”说起。

“小学”,原本的意思,是指幼年儿童读书的学校,小学之上还有所谓的“大学”(即太学)。

《大戴礼·保博》记载:“乃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崔寁《四民月令》里说:“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命幼童如小学,学篇章。”

到了汉代,“小学”一词,逐渐从单指学习场所,引申为指所学的科目。如《汉书·艺文志》里说的:“凡小学十四家,四十五篇。”此“小学”,指的就是学科。

上古时期,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科目,就是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六书”,崔寁《四民月令》中所说的“篇章”。

“六书”即文字学中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的造字、用字条例。

“篇章”,即《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如《仓颉篇》《史籀篇》《凡将篇》《急就章》之类的儿童识字课本,这些学习内容都以识字为主,与文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汉代用作学科名称的“小学”,实际上就是文字学。

《汉书·杜邺传》记载:“吉子竦又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长小学。”颜师古注“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名云。”

文字具有形、音、义之特性,三者虽密不可分,但分析研究工作尽可能有所侧重,或侧重于字形的研究,或侧重于字音的研究,或侧重于字音的研究,或“体势”、“音韵”、“训诂”三类。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归纳:“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横)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由此可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从“小学”中分化出来的三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关于文字学研究,大致有以下只区别:文字学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流变。音韵学研究汉语的语音及其沿革。而训诂与训诂学,在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中,则是侧重研究字义、词义的。

关于“训诂”,前人有很多解释。例举如下: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还是《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郭璞《尔雅·释诂》注“此之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由此可知,“训诂”可以说是“注释”的别名,“训诂”的含义,是指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含义。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说,训诂就是解释古书语义,或对古书语义所作的解释。那么,训诂学可以说是古书语义之解释学。

训诂的目的,在于沟通古今语义,帮助人们读懂古书;训诂学研究解释古书语义的原则、方法等,偏重实用,因此,训诂学是一门工具之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