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拆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上班途中,习惯了听樊登读书会,本周刚好听到《思考快与慢》,get到的第一个点就是:

峰终定律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 人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无论是正向或者负向的)和结束时的感觉。 这就是 峰终定律。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是跟该事情高峰时刻和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有很大关系的,而在这过程中其他体验好与不好的比重,以及好不好的时间长短没有多大关系,尤其是高峰过后,结束来得越迅速,人们留下的印象越深刻。

A1:描述自己相关的经验

体验教育行业产品最经典的产品——基地拓展,为什么客户的很多感觉都会差不多,是因为很多机构和培训师运用了峰终定律,其中的高空、背摔、毕业墙等项目本身就能给体验者带来高峰体验,所以培训师和培训机构只需要把握这几个关键时刻就OK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培训师只要带好一个高空或者做好一个毕业墙就能做好培训了。因为基于拓展培训的普及,很多人并不是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而体验,更多的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性,所以只有铸就一种不理性的评价了。

A2:以后我如何运用

峰终理论的从体验本身的运用整体来说三个方面:

1:扩充高峰体验要素。 将能够创造高峰体验的项目一定要打造得更加场景化,更加真实化,需要试听触味嗅五感的全面体验,为什么大家公司的“跑步毕业墙”那么被学院铭记,是因为他汇集了这五感的所有高峰体验。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我很强调音乐、有时候会专门在烈日下训练,因为打造的是五感的记忆。当然这些运用得合适,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合适,适得其反。

2:做好过程中的串联。 作为其他过程小项目的体验,为什么也不能放呢?因为速度不可能从0直接到100,这里面有过渡,也要有积累才能到高峰,所以小项目跟高峰项目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没有这些铺垫,高峰体验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高峰体验前一直很糟糕,反而会在高峰退却以后有一种被设计了的上当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参加完毕业墙后感觉被忽悠了,一个是培训师本身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反差感,前一小时还在谷底,觉得感觉糟透了,下一小时却到了高峰,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才有了被设计的感觉。

3:做好终场管理。 我们很多机构在结尾很不注重结束时的场,经常做一些破场的事情,前一秒钟还温情默默的放着温情音乐,下一秒音乐就关,还有当着学员的面收拾道具,换掉工装、撕掉布场道具,让人一下子感觉电影散场的感觉,这样学员忽然感觉到,原来我们只是演了场电影,这样的结束实际上是大煞风景。

峰终体验从“体验教育+”的角度运用来说应该是两个方面:

1:主题清晰逻辑清晰。 这个需要在体验设计前有一个整体的解释系统,我们整体的目标是什么?分支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解释清楚了,才能达成企业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理性诉求,才能被定义为这是一场教育培训,毕竟他们才是买单者。同时也能消除学员的参与障碍,引导学员正确的思考方向。这个其实是由前期方案的设计,以及培训师在第一堂课对本次体验的定调来决定的,第一堂课决定着这只是一场体验,还是一场体验教育。所以为什么说体验培训师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第一堂课的能力,因为这决定着正常培训的方向。

2:让知识更便于传播和记忆。 把体验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体验太深刻,便会抢走大脑的记忆空间,所以培训师要精炼自己的语言,多运用以传播和记忆的语言来抢占记忆空间,因为“认知放松”效应,意思是人们更能记住不需要仔细思考的事情。而大多数的口水话,太专业的术语可能会让人紧张更加难以记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点的导入,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领导问员工:培训学到了什么?学员说不出来,因为不可能说好感动、好快乐!那你肯定收不到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