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至北宋“文官政治”成型,文人的影响力空前提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有着非常多的标准,比如策论、诗词歌赋、儒家经典等都成为了其主要考核的内容。

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将诗词作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因此造就了盛唐时期唐诗辉煌发展的局面,并且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著名诗人,为中国封建 历史 时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不过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并不完全的选官制度,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规定。不论进士还是明经,唐朝的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都规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相应的功名,只代表了其获得做官的资格,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做官条件。

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后,还需要经过选官部门,也就是吏部、礼部的铨选考试,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政府官员。

科举制度只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有资格做官的基本条件,并不是唐朝选拔官员的唯一条件,当时有大量的官员都是通过特殊任命,士族推荐产生的。

而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的选官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最为明显的就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最终获得进士功名的就可以直接做官。

这对于科举制度的选官意义重大,也就是说和唐朝时期相比,北宋举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取进士,便可以直接受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官僚名额分配,按照进士次序的高低分配不同品级的官职。

从此少了唐朝需要吏部再次举行铨选考试的过程,由此寒窗苦读的举子成为进士之后,直接进入到北宋政府入职,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奠定了北宋文官政治的基础。

北宋与唐朝相比,对于科举制度更加重视,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门阀士族集团,已经基本上告别了 历史 舞台,即便存在也只是单纯地享受荣华富贵而已,并不能对于当时的封建政治造成绝对的影响。

另一方面,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冲击,已经将传统的封建 社会 重新洗牌,特别是在统治集团当中,由于武将政治的弊端,使得北宋统治者更加倾向于利用文官。

科举制对北宋政治影响不断扩大,还体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激增,同时北宋中央政府举行的科举考试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这样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便可以直接做官。另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在当时 社会 中广泛传播,使得大量的基层 社会 读书人也有机会参加考试,甚至提高了做官的概率。

宋太宗时期,北宋在21年中居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进士人数高达5800人,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些进士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北宋官员。

到了宋仁宗时期,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13次科举考试选拔了进士4500人,大量的文人进入到统治集团,使得北宋文官政治得以进一步确立。

虽然隋朝被认为是科举制的首创时代,但是在隋朝分科取士选拔人才的方式确立后,科举制似乎并没有展现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点也被今天的诸多隋唐领域的 历史 学家所证实。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分科取士,这种作为科举制取士基本原则的方式,出现在隋朝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不过今天所争论的是,科举制作为一项在封建 历史 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展现出明显作用,或者成为主流选拔人才的方式究竟起于何时。

北宋时期已经将科举制度作为绝对的选官模式和条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科举制能够在此时得以顺利、大范围的推行,甚至成为当时 社会 人员成为官员的基本共识,实际上是和北宋时期的 社会 条件、风气,以及 社会 阶层的变动密切相关的。

利用士族力量不断衰落,一向被隔除统治集团之外的庶族阶层,逐渐成为了又一兴起力量,因此为了适应这种 历史 趋势,北宋统治者将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了当时选官的主要方式和标准。

将科举制进行中央集权性质的改造,既加强了中央对于人才和官员选拔的控制,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时效性。这也为日后科举制度,真正成为封建王朝官员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