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性格和过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君主需在经济上为民制产、轻徭薄赋
使国用充足;文教方面能使文风大盛、在武功方面能传扬国威;最好
他所施行的政策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当然
身为一国之君
私德也纳入考量其是否为值得称颂的君主既考量范围之内。综观隋文帝、唐太宗及唐玄宗
隋文帝能成就第二次大一统之局
但晚年易储、贬杀功臣
更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而唐玄宗将唐的经济、国力推至巅峰
但他晚年纵情享乐
信用群少
又用兵频繁
影响民生和国力。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残杀兄弟得帝位
虽于私德有损
但是在太宗为主时施政以民为本
奠定盛唐国基
弘扬唐国威
更为后世留下制度的典范
在各方面都足以弥补夺位失当的过错。三主在位期间都有阙失
但从经济、文教、武功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
以贞观时期最突出
况且人谁无过
唐太宗夺位后大致勤政爱民
所以我认为唐太宗是三主中最值得称颂的。 贞观之治之所以成功
其中一个原因是太宗知人善任
又广开言路。他「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用人唯才
著名的谏官魏徵就是李建成的旧属
房玄龄、杜如晦出身地方小吏
太宗都加以重用;反观隋文帝
他生性猜忌多疑
晚年屡杀开国功臣、贬抑贤臣使隋朝人才凋零;再看唐玄宗后期信用群少
罢免贤臣
令群少当道、朝政日非。惟独太宗深明任用贤人、勇言纳谏的好处
他曾说过「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所以他还扩大谏官职权
大臣敢言直谏、他从善如流
使贞观时能集思广益、树立了唐代开明的政治风气。 另外
太宗继承并改善了隋代的中央政制
确立三省六部制
由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
尚书六部负责执行
使之互相协调
并设「政事堂」
采用三省合议制
提高行政效率。 太宗施政更以民为本
他承隋朝均田制,成年男丁可授八十亩口分田
老死要归还 ***
二十亩可世袭的永业田;以租庸调制配合
轻徭薄赋
田租、力役较前朝轻
收为民置产、 *** 生产、稳定国入之效。他又兴修水利、鼓励生产
同时自奉节俭
曾停贡四方珍宝
遣散宫女众多。这些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富足
斗米不过三、四钱。 在文教方面
他确立科举
以重才的原则取代重家势的九品中正制
选士有客观的标准
有助打击门阀及消融阶级
收集权及笼络士人之效。他也在宫中设「弘文馆」集书二十多万卷
听政之余
与群臣讨论治国之道。又大兴国学
延名儒讲学
外国如高丽、百济及土藩遣弟子往长安学习
使文风大盛。因太宗雅好儒术
令孔颖达等编订《五经正义》
整理历代经书典籍
由是经学大盛
科举亦有统一标准。他还设国史馆修正史
成书甚丰
开唐以后史书官修的传统。 不好的评价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承干太子谋反案,致使陪葬于昭陵的魏徵墓碑遭到踣卧在地的命运。对于这史事的相关记载,有些史籍里提到唐太宗于日后曾复立被踣之碑,然由未修复前的魏徵茔地看来,被扑倒之碑依旧废弃在旁,并无曾经复立的迹象。对于史家何以未能秉笔直书,刻意曲解史实,似乎为了美化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相得成为名臣伴圣君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徵两人的讷谏、直谏故事,是唐史上的一段佳话,千余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这一对贞观之治的明星,也变成了中国古代君臣契合的典范。即使魏徵生前曾因顶撞唐太宗,使唐太宗一时恼怒,发狠要「杀此田舍翁」,但长孙皇后一句「主明臣直」的话便化解危机,反而使佳话更丰富多采。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危时,唐太宗给与的临终观怀,也令人感动。皇帝屈尊一再亲临魏宅问疾,「药膳赐遗无算」,「悲懑拊之流涕」,还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魏徵子叔玉。在魏徵弥留之际带去这未过门的儿媳,呼喊已不能回答的魏徵:「公强视新妇!』魏徵死,「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百」。出殡时,「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命百官送出郊外,晋王奉诏致祭,特许陪葬昭陵,二是亲制碑文,并为书石,极尽哀荣。唐太宗有一段千古名言的三镜论,是事后临朝时跟侍臣们讲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 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说著:又「泣下久之』。史臣秉笔而书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对楷模君臣的圆满故事。 踣碑,复碑 其实故事的续集并非圆满。魏徵死后还有停婚、踣碑两事的变奏,又是史臣们不能回避而不得不记录的。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徵死,四月太子承干谋反事发被废。涉嫌此案的侯君集被杀,杜正伦被贬,当初魏徵曾荐这两人有宰相材,这时唐太宗怀疑魏徵阿党。为确保新太子李治的地位,彻底清除太子承干的势力是必要的,唐太宗对已故的魏徵也不留情面
chiculture/0108a07/0108a07 唐太宗在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边境不安的情况下,通过政策的调整,并采取具体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还巩固了国家与各民族的关系,发展了与亚洲各国的交往。 唐太宗在生前创建了丰功伟业,死后又以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个人的形象影响了后世。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可见太宗对自己的武功治绩,曾经有过骄傲自满的心态。 历史贡献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是一个统帅的业绩,其他的将帅也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晚年得失 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而在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但是总的说来,在贪欲和享乐方面,太宗还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负担的限度。 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从唐代的吴兢,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到元代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宪宗,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吴兢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北宋‧欧阳修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元‧戈直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明宪宗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