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朱德和母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8
【 #三年级# 导语】《朱德和母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朱德和母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朱德和母亲》原文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饭煮好,再下田劳动,还要养猪、养蚕、纺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粪的力气活。

  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很高兴。到八 九岁时,他学会了一些干农活的技巧和本领,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

  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母亲看到朱德小小年纪,样样都和自己抢着做,非常心疼,常常拉着他的手,责怪地说:“你上学已经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玩吧。别替我干活了!”朱德总是笑笑,继续帮母亲忙这忙那,硬是抢在母亲前头把事情干完。村里人知道了,都夸朱德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

  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这对一个八 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抢着去做。

  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刚刚收拾好厨房,又忙着在月光下晾谷子,直到深夜还没休息。突然母亲发现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时间已经很晚,母亲怕惊动大家,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去挑水。可是第二天清早,母亲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满满的一缸水了。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晚上水缸是空的,早上起来却是满的。原来,这是朱德天没亮时就起来挑满的。

  朱德长大以后,离开母亲去读书,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亲,但他一直惦念着母亲,常给母亲写信、寄钱。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朱德和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和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影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学习他热爱母亲、献身革命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

  教师: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朱德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2、朱德母亲的相关资料。

  学生:1、收集有关朱德和他母亲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2、收看电视剧《朱德元帅》,阅读关于朱德与其母亲事迹介绍的书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识人物

  1、谈话:同学们,俗话说:“一位伟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中国一位伟大的元帅——朱德同志与他的母亲。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朱德元帅和他母亲的生平简介,老师作适当补充。

  3、让我们通过反复读课文,去体会他们的母子情深,了解他们之间平凡而感人的事情吧!

  二、读文识字,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用最拿手的办法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在小组内相互抽读生字、词语,相互帮助正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仍不理解的留到学课文时再解决。

  4、同桌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5、自读课文,想一想:朱德和他的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相机板书:朱德勤劳孝顺母亲勤劳善良)

  三、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一)感悟朱德的勤劳孝顺

  1、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出朱德的勤劳孝顺?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出,比一比谁的阅读收获最多。

  2、小组内交流汇报。(老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的方法,点拨解疑)

  3、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时候”和“长大了”不同时期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他对母亲的爱。

  如:第2段:“只要……都……”、“不但……还”等。

  第3段:“悄悄地”、“默默地”、“笑笑”、“继续”等。

  第4~6段:“尽力”、“天没亮”等。

  第7、8段:“惦念”、“写信”、“寄钱”、“悲痛”等。

  4、练习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表现朱德不怕苦和累的勤劳品质以及对母亲的关爱之情。

  (二)感悟母亲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过渡: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都来自于母亲对他的潜移默化和谆谆教导。

  1、小组合作学习:读文,勾出能表现母亲勤劳善良的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说给伙伴听听,小组长注意综合大家的意见。

  2、采取分组选代表汇报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母亲的优秀品质:逐句交流、感悟、美读。

  如:从第1段中“总是……先……再……还是……甚至”,“天不亮”和第6段中的“刚刚……又……还”等词句体会母亲的勤劳。

  第3段中“心疼”、“拉”、“责怪”和第5段中“怕惊动家人”感悟母亲的善良、体贴。

  3、小结: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在朱德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勤劳俭朴的种子,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坚定了他投身革命、报效祖国的志向。朱德一生都感激他的母亲,永远不忘母亲的恩情。

  四、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朱德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句话来体会)朱德已把对母亲的热爱融入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之中,可说说你了解的朱德投身革命的故事。

  2、朱德是革命领袖,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他心里装着党和国家,装着人民。

  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他纪念母亲的这段话。

  五、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介绍朱德和他母亲的其他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人物。

  2、一位伟大的元帅,一位平凡的母亲,他的美好品质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同学们一定对他们充满敬佩之情。此时此刻,你想对朱德或者对他的母亲说点什么?请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朱德和母亲》教学反思

  《朱德和母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的伟大的女性,朱德的吃苦耐劳,默默地帮母亲做事,同样也感染着我们,同学们表示,也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会做哪些事,洗碗、洗衣服、看孩子等等。我告诉学生,可以把帮助大人做的这些事,按事情的起因,怎样做的在学习课文,在做这件事中你是否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做这件事的感受、心情等这一顺序写出来。最后还要认真修改。学生们对家务事都很熟悉,老师再讲解如何写清事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毫不费力。写完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的作文被我选了出来,我还将他们的作文念给其他同学听,边念边评哪儿具体,哪儿生动,形象。

  一个学生写到我帮奶奶挖红薯,过程很清楚,最后还总结到,挖红薯,看起来多简单啊,可是真的做起来,还真难啊。虽然,我没有挖多少红薯,也挖坏了不少,但我还是得到了奶奶的表扬。我感到浑身酸痛,可心里却乐滋滋的。

  作文,在我们的眼中,是非常难的。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它不神秘,也不可怕。我们老师,就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让作文成为学生心中感到容易的学习内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