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3
【 #读后感# 导语】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读后感频道!

1.《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2.《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3.《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4.《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苏东坡传》是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5.《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6.《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苏东坡,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会诗人。他那样的人物,世间是独一无二的。在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的人都是那么喜欢这位大诗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读了《苏东坡传》,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么透彻,也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但就是这么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们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诗人,这些还是永不足一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也许到现在也没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品品性。苏东坡,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厉害谋算,与苏东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兰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有感而发,或随兴而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陈春鸟秋虫之声”。虽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当中,但他却觉月吟诗作赋,独处于政治之上。但他有体恤民众,为百姓做好事。

  书中有一回这樟写道,苏东坡现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由此可见,苏东坡他是一个有仁爱,体恤民众的人。事后,苏东坡自己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为乡村贫苦的孕妇提供帮助。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够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义,这本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是不因俗见而改变。

7.《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好,受到了他人的诬陷,被关进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举办大型活动时被放了出来。之后苏东坡被分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常州等地区做官,一声历经了无数风雨,可苏东坡还是乐观、旷达对待。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一次,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后,他告诉儿子:以后送饭时,有菜有肉是没事,如果送鱼,就是要砍头了。有一次,儿子有事,让一位朋友给苏东坡送饭。却忘记告诉朋友别送鱼。朋友为了让苏东坡吃好点,送了一条鱼。苏东坡一看,以为要砍头了。可他也没有惊吓无比。还是一副乐观的心态。这一点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静的心态。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会发火、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想学习苏东坡的乐观旷达。想变得乐观旷达,就要做对比。有一次,放长假时,作业特别多,我担心写不完,一回来就生气,发火,不想写作业。结果,开学的头一天才把作业写完。可是,如果乐观旷达,作业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马上写作业,一天尽力而为,能写多少写多少,开学总能写完。这样,心里又高兴,又能快快写完作业。多好呀!所以,我要变成乐观旷达的人。

8.《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9.《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10.《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