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原创论文《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管理》

必须是原创的5000字以上 越快越好

第1个回答  2013-07-20
物流是循环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物流的管理;而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环节,循环经济的循环过程离不开逆向物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性(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开环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循环经济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循环式经济系统,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具体表现为: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通过废弃物交换和再利用将不同企业或产业群联系在一起,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闭环的循环式经济,使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了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循环。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或减物质化(reduce)、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e)、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e))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而实现这三个层面的循环都离不开逆向物流。
  二、逆向物流的本质
  完整的物流系统应包括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循环系统。通常所说的物流主要指正向物流,正向物流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商品及相关信息的流动,是物流的主要流向;逆向物流是指为了重新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下游企业或消费者返回到上游生产商或供应商进行计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逆向物流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不合格产品或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循环等,重新获得其使用价值,使产品、产品运输容器、包装材料以及相关物流信息,从最终客户端开始,沿着供应链从下游向上游反向流动的过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下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式是闭环形式。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传统的物品仅仅正向的流动方式显然无法达到物质、能量闭环流动要求,这就要求人们积极开展逆向物流。
  三、循环经济环境下开展逆向物流管理
  1.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逆向物流作为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逆向物流的本质在于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处置,以重新获取它们的使用价值,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循环经济也是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中可以看出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在很大一部分中是重合的。因此,在循环经济领域中发展逆向物流实际上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时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逆向物流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将逆向物流的发展纳入到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中,同时制订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逆向物流的发展。
  2.积极推进企业逆向物流相关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忽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和资源化的技术比较落后,逆向物流的成本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低,许多废弃物因技术因素无法回收和处理就直接流入生态和社会系统中,加剧环境的污染。因此,技术因素已成为制约逆向物流发展的瓶颈。
  目前,在我国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时,应加大逆向物流领域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首先,应鼓励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绿色制造,把好逆向物流的入口关;其次,由于产品的回流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鼓励企业为处理回流产品做好预案,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如何使得回流产品后续处理简单易行,便于产品的翻新、再制造和原料的回收利用;再次,应重点组织对延长生产链和相关产业链的连接技术、回收和再利用等技术的研发,提高逆向物流的处理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减少环境的污染。
  3.建立逆向物流信息网,加强信息共享
  我国的逆向物流发展时间不长,许多企业不太重视逆向物流的管理,缺少统一、有效的逆向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整个社会的逆向物流市场网络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企业不能全面、及时了解逆向物流市场信息在发展逆向物流时只能接受市场的自发性调节,逆向物流成本高,从而降低企业从事逆向物流的积极性。
第2个回答  2013-07-20
企业间接融资模式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实行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为日本战后经济的停滞埋下了后患。  关键词 融资模式 间接融资 相机治理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由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存款等方式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提供给银行﹑信托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由这些中介机构以贷款或者购买需要资金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融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企业间接融资模式。1 日本间接融资模式的形成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进行生产扩张的投资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其形成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战后日本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企业急需融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自有资本在所需资本中所占比例都较小,一般只占20%~30%,其余的70%~80%都需要从外部筹集。而战后日本资本市场比较落后,企业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要受到诸多的限制,且筹资成本比较高。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向银行融资。其次,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下的高储蓄率也是促成这一模式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产业政策——通过国家向战略性的产业群进行优先资源分配和所得再分配,以促进战略产业的优先增长。为了保证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向其所选定的战略产业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政府不得不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推给了企业。从而实施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即用全体就业和终身雇用制度来代替欧美的失业救助和养老金制度。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日本民众为了防止退休后没有收入来源,就将其相当的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这样银行就积累了充足的资金。由于战后日本实行分业经营,不允许银行从事证券业,所以银行也乐意向企业提供贷款。2 日本企业间接融资模式的特点其一,企业融资是一种关系融资。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向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融资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这意味着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存在着风险。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节约交易成本,通常只对与其长期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或者得到其他银行担保的企业提供融资。第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战后日本政府为了防止金融业的过度竞争,实行严格的金融规制政策,不但没有限制过度竞争,反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在金融规制政策和政府鼓励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政策下,银行为了留住自己资信较好的客户,不但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和信息咨询服务,而且直接投资于该公司,持有该公司证券或股票,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一旦企业财务状况出现危机,向其提供财务帮助从而使银行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二,主银行主导企业融资。在向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中必定有一家银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通常把这种居于主导地位的银行称为主银行。主银行不仅对企业提供较大份额的贷款,而且持有企业的股份,包揽企业的一切金融事务,向企业派驻代表作为股东,以监控企业,一旦企业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主银行将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主银行不仅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之一,还负责为关系企业组织银团贷款。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主银行不仅自己向企业提供较大份额的贷款,而且还帮关系企业联系其他贷款银行,也就是负责为关系企业组团贷款。其三,融资银行对企业实行相机治理。相机治理是一种银行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决定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治理机制。在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时,融资银行对关系企业控制较弱。这时企业由“内部人”控制。在企业董事会中,除了有部分的银行代表外,多数的董事都由企业内部管理者担任。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财务安排都由企业内部管理者控制的董事会负责。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融资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其干预的深度取决于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如果企业财务危机较轻时,融资银行只是向企业提供财务指导。企业的日常经营仍由企业内部管理者负责安排。当银行的财务危机较严重时,融资银行就会越过董事会直接对企业进行干预,派出财务危机治理小组,暂时掌握企业的全部控制权,帮助企业制定克服财务危机的方案,并贯彻和落实;重新安排企业的债务——豁免或者组织豁免部分银行债权和重新注入资金。3 间接融资模式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1 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