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8-09
《秦汉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秦汉文化特点 科技先进 太初历 地动仪 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医方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华佗 造纸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王充唯物论 谶纬学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创办学校教育 郑玄 史记 汉赋 汉诗 陶塑 绘画艺术[基本理论]
1. 统一局面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2. 秦汉文化时代特点分析;
3. 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
[能力培养]
1. 分析秦汉文化的时代特点,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必然反映;
2. 当时中国多项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说明中华文化当时就处于世界主要位置。
[重点难点]背景分析
[教具教法]资料,插图,讲述,成就归类,讨论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个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现象有意识形态的反映,借此分析秦汉文化的必备特点,提问。
[提问]秦汉文化的特点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有什么关系?提示:先计讨论归纳秦汉时代特点,再看看文化的特征。
时代特点:秦时用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时统治思想的演变,先是黄老无为而治,其实是儒道并用,因陆贾等诸士均为儒生。武帝时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另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活稳定,文化必然会有所发展,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文化的载体必然出现创新。一具多民族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秦汉王朝力量强大,武帝时期更是如此,因此会出现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
同学回答:略。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逐一归纳。
1. 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经思想统一巩固国家政权,汉时独尊儒术,必然会出现一元化倾向的思想文化成就。但多民族国家的现状,必然因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与发展,而出现多样化的特征。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交通发达,出现丝绸之路,尤其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中亚、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而秦汉文化也东传至朝日,西传到西域欧洲,南传至越南、缅甸等。
3. 水平居世界领先。如造纸术、《九章算术》、医学体系的构建等,至今外国人有称中国人为“汉人”中国学为“汉学”的现象。
4.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史记》等。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 天文历法。
(1)“太初历”。武帝时编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
(2)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3)太阳黑子记录。西汉时,BC28年,世界公认的的最早记录。
2. 数学。
(1)《周髀算经》。西汉初成书,记载了以竿标测日影求日高的方法;引用了商高定理。
(2)《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医学。
(1)《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医方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载数百药方。
(3)《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4)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为称“医圣”。
(5)华佗的外科,发明麻沸散,早欧洲1600多年。
4. 造纸术。
西汉初期,有絮纸和麻纸。
甘肃天水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世界上知道的最早的纸。
蔡侯纸。东汉,105年。
造纸术6世纪传入朝日越,8世纪传入中亚至非洲欧洲。
三.哲学与宗教。
1.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集中体现于作品《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
2. 王充与《论衡》。针对唯心主义的谶纬学提出,无神论。
3. 佛教传入。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东汉明帝遣使去西域求佛法。白马寺的来历。
4. 道教兴起。将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经典为《太平经》。简介略。
四.学校与教育。
1. 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统一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2. 西汉。武帝时创立太学与地方郡国学校,确立中国古代官学体系。
3. 东汉。灵帝时创立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私学同时作为官学补充。
4. 蒙学教材。《急就篇》。
5. 教育家。董仲舒,郑玄。
[资料] 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政策
1.汉代——文教政策形成
叔孙通,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官,后投降刘邦,是汉初儒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向汉高祖建议,秦始皇不明白政策变化的策略,他运用法家思想打天下,却又运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因为不懂得政策的变化而亡国。因此,他建议汉高祖采用儒家思想治天下。但是,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呢?即如何入手?
陆贾,提出以儒学“教化万民”。但是谁来承担教化的任务?
贾谊,提出“以吏为师”,选拔官吏最重要,应当慎重。作为君主,用人是关键,应当选贤士,即有德之人,能够做到“修已治人”。而且,作为君主应当礼贤下士,尊重人材。集中地说,就是要注意“选吏”和“敬士”。但是,具体的操作上的问题,即如何实现教化和如何将儒家学说改造为与统治目标相一致的统治学说呢?
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一是设太学养贤士,封建时代初期无官学,奴隶时代有官学;二是行“察举制”选士;三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之前,汉初以黄老之说治国,且各派思想比较活跃。这一思想的核心是“独尊儒术”,在教育方针、内容、选材以及养士的标准上,以儒学作为灵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实行前汉政策,大行玄学,一直至唐朝方才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汉代的太学”
汉代的太学中,最初只有几十名学生,后最多时扩大至3万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应具备道德高深、学问广博、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四个标准,而且年龄须在50岁以上。太学生的来源,一是由京城的太常官挑选,一是由地方推荐。当时,有的学生穷如匡衡,本来不收学费,他为养活自己,一边打工一边求学,为同伴烧饭,条件是自己也吃一份,并且带母亲来干活,供养自己读书。教学内容是“五经”。经书有古文经书和今文经书之争。汉太学中传授的是以隶书写成的今文经书,以董仲舒为代表,公羊传、糓梁传即为今文经,重视阐发仪礼,鼓吹“天人感应”,得到汉统治者支持,古文经学家不能进入太学。阴阳五行等神学内容掺入其中。
太学的教学形式。(1)上大课。太学的教师最多时只有14个,皆为今文经学中各派代表人物,他们负责教授上万名学生。(2)采取传递式教学方式。即由师到生,再由生到生,等等类推。太学生用很多的时间来自学。
考试办法。“设科射策”,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或甲乙丙几等。射击策即抽签。
西汉时考试要求学生通五经中的一门经,东汉时考试要求不变,但通经的人数增多。因为,作为一名学生,通经数越多,做得官就越大。东汉时有多人五经全通,甚至有同时通古文和今文经学的大师,如郑玄。
太学的学风。(1)重视师法家法。师法:传经大师的解释,主要产生于汉初时期。家法:大师对经发挥,立为“家之言成”、家法;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这与荀子有关,因其提出“天地君亲师”,教师地位极高。学生特别尊重教师,主张“师云亦云”。这地同时反映了儒家“述而不作”的思想,汉初的传经大师多为荀子弟子口头传授,特别强调师法,产生了积极作用,因为当时已经没有经书,所以应当建立传经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但此点后来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2)提倡问难论辨。太学中讲经,经常性地问难论辨。
五.史学巨大成就。
1.《史记》。汉武帝时,司马迁,黄帝至武帝共1300年间历史,纪传体,130篇,50余万字。人物传记为主。兼有文学与史学价值。
结合同学语文课文中所学,回顾了解。
2.《汉书》。,班固,记载西汉一朝历史,为断代史。
[资料]司马迁自称为孔子信徒,可史记之中你可体会到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不拘形迹,无腐儒之气。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尊崇“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六.文学新成果。
1. 赋。兴于两汉,受先秦骚体与诸子散文影响而产生。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篇幅较长。代表作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
2. 乐府诗。《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 散文。以贾谊《过秦论》为例,结合语文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