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访闵子骞墓——二十四孝之“鞭打芦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8

穿越济南,寻觅孝子闵子骞的足迹


提到济南,闵子骞的名字或许并不陌生,这位孔子的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其孝顺的美德早已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闵子骞以卓越的品德脱颖而出,他的孝道故事成为了《二十四孝图》中的经典——“鞭打芦花”的佳话。


闵子骞,字损,鲁国人,他的孝顺并非源于学业上的卓越,而是源自一颗真诚的孝子之心。孔子曾赞誉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所展现的孝顺,超越了血缘关系,使他在众多弟子中与颜回并称。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便是他如何用芦花衣抵挡寒冬,为后母的虐待所付出的辛酸。冬天里,后母用芦花填充的棉衣给子骞穿上,而自己和亲生儿子却穿得暖和。子骞冻得无法工作,父亲不明真相,责备他懒惰,鞭打之下,芦花飞出,真相大白。子骞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智慧,感动了父亲,也使后母得以改过。这个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彰显了闵子骞的高尚情操。


探访闵子骞墓,感受孝文化沉淀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闵子骞墓,是这位伟大孝子的安息之地,紧邻百花公园西畔的孝文化博物馆。据说,闵子骞死后,他的陵墓曾占地广阔,封土高耸,古木参天,碑刻众多。然而,历史的风雨和时代的变迁,使它历经磨难。在20世纪60年代,“艰难探索”期间,墓园遭受严重破坏,面积缩至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市政府于2003年启动修缮保护工程,重建了闵子祠,整理碑廊,使之成为济南市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和石刻艺术博物馆。


遗憾的是,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三点钟抵达,墓园已提前关门,只能匆匆一瞥。据工作人员解释,这竟然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疫情这个看似寻常的词汇,却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借口”。尽管心中略有不甘,我还是带着对闵子骞孝道精神的敬仰,离开了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墓地。


此外,山东省范县东南22公里处还有闵子墓村的遗迹,而安徽宿州的曹村镇也有闵子骞祠和墓,这些都是我国孝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它们与济南的闵子骞墓一起,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尽管未能尽享石刻艺术的精髓,但这次探访让我深深体会到,闵子骞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传承孝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