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蛮夷的文化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4
1. 蛮夷词条
古代华夏中原民族以外,泛指各少数民族。现代的蛮夷后人,部分“磨些夷”在南北朝年间南迁至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越析诏部落在宾居(今云南宾川),旧越析州也。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南诏兼并越析诏,这部分磨些人被迫北迁至盐源、盐边一带。磨些夷居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显示其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其“俗好饮酒”,酒为粮食酿造,表明农业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不同地区的“磨些蛮”因自然环境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有明显差异。元、明、清时期,有的磨些人“依江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受酋长统领,部落界限仍未打破;有的磨些人“善劲弩骑射,勤俭治生,饮食蔬薄”,以狩猎为主;有的磨些人“男剃头辫发,妇人戴毡笠,衣与僰人同”,受白族影响;有的磨些人。“近城池,其性淳朴。男女悉以棉布、麻布为衣,种莜稗以资生,卖枋板以为业”,“其读书入学者,衣冠悉同士子”。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发展程度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尤其“改土归流”后,丽江一带的磨些人同汉族交往更加频繁,经济文化生活已趋于一致。此外,磨些人也很擅长手工制造,“能制坚甲利刃”。他们所造铁剑,锋利无比,“所指无不洞”;所制牦牛尾帽,“非矢镐所能穿”。以上情况,一直延续至近代。
2. 文言文文体常识
1. “说”是古代散文体裁,可叙事、说明、议论,一事一议,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本质上属议论性文体,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所学有《马说》《爱莲说》等。
2. “表”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战国时期称“书”,汉代分为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 “序”即“序言”“前言”“引言”,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4.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形式短小,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 “记”是古代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及小石潭的景物。
6. “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也有自传,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3.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尺牍,信礼。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 先秦文学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
2. 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充满丰富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 流传最广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由孔子编选。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其代表作品。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 先秦散文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