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海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一、关于沧海的历史背景

宋亡之后,天机宫被元军焚毁,宫内余众为了报复元人,在一代数家“西昆仑”梁萧的带领下造出旷世利器“潜龙”,但梁萧夫妇眼见武器威力,哀悯苍生,临战而悔,携“潜龙”远赴海外。

天机宫余众与灵鳌岛岛众合流,形成了后来的武学圣地“东岛”。百年后,元末明初,梁萧后裔梁思禽自海外归来,助明太祖定天下,复汉室,却因为“抑儒术、限皇权”的主张得罪朱氏,被迫离开中原,在昆仑山建立了“周天八部”、“帝之下都”,世称“西城”。

梁思禽临死前,留下了八幅祖师画像,并称“八图合一,天下无敌”,这句谶语,成为西城最大的秘密。东岛西城因为宿怨权势,外争内斗,在战火中经过两百多年,到了明代嘉靖年间。

《沧海》的故事在这里开始。

二、关于沧海的历史背景

宋亡之后,天机宫被元军焚毁,宫内余众为了报复元人,在一代数家“西昆仑”梁萧的带领下造出旷世利器“潜龙”,但梁萧夫妇眼见武器威力,哀悯苍生,临战而悔,携“潜龙”远赴海外。

天机宫余众与灵鳌岛岛众合流,形成了后来的武学圣地“东岛”。百年后,元末明初,梁萧后裔梁思禽自海外归来,助明太祖定天下,复汉室,却因为“抑儒术、限皇权”的主张得罪朱氏,被迫离开中原,在昆仑山建立了“周天八部”、“帝之下都”,世称“西城”。

梁思禽临死前,留下了八幅祖师画像,并称“八图合一,天下无敌”,这句谶语,成为西城最大的秘密。东岛西城因为宿怨权势,外争内斗,在战火中经过两百多年,到了明代嘉靖年间。

《沧海》的故事在这里开始。

三、位于今安徽寿县的苍(仓)陵城遗址有何历史

《方舆纪要》 寿州西北有苍陵城。《魏书·地形志》云,寿春,故楚,有仓

陵城是也。戴改、增同。会贞按:《环宇记》引此作仓陵,无城字。而《北齐书

·慕容俨》及《皮景和传》则称仓陵城,与《地形志》同。考《梁书·夏侯夔传》

中大通六年,帅军人於苍陵,立堰。此见苍陵之始。又《陈书·樊毅传》作沧陵。

证以《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释文》,苍本汉书·扬雄传·甘泉赋》东烛

仓海。《文选》作沧,苍、仓、沧通用。惟《皮景和传》言城在淮北,与此淮水

迳北异,当误,在今寿州西南。)又东北流迳寿春县故城西,(朱此上二十六字

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环宇记》称此为西寿春县,引

《寿春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秦及前秦为九江郡治,后汉属九江郡,魏、晋为

淮南郡治。东晋改寿阳,宋、齐曰睢阳,为南梁郡治。后魏复曰寿春,为淮南郡

治。《环宇记》秦县,在寿春县西四十里,又有故县,在县西一里。《一统志》,

今寿州治。)县邓楚考烈王自陈从此。(守敬按:《汉志》文。《史记·楚世家》,

考烈王二十二年,东佧寿春。楚先都东,见《渠水》篇。)秦始皇立九江郡,治

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守敬按:《汉志》,九江郡,秦置。

王先谦曰,《江水注》,始皇二十四年置。《江水注》无之,乃全氏《汉志稽疑》

说也。九江在寻阳南,界汉庐江、豫章二郡间,二郡皆秦九江郡属地,故郦氏言

兼得二郡地,以明郡名九江所由来。)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

九江焉。(会贞按:《汉志》文,六年作元年。据《史》、《汉表》当在元年,

此六字误无疑。

四、"丘逢甲"是谁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生于台湾省苗粟县。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工部主事,回台讲学于书院,入巡抚唐景崧幕府。甲午战争后,清廷割弃台湾,邱逢甲联合台绅驰电 *** ,并倡议自救,率义军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 *** ,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部分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愁云》、《春愁》、《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 *** 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

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1913年粤东编译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学出版《诗钞》13卷本,系将原书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为2卷,又另辑"选外集" 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即以此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抄》12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丘诗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据《诗钞》12卷本所选,增入《离台诗》等作品。

丘逢甲《春愁》鉴赏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①。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简注】

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 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 *** 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 *** 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五、近代历史人丘逢甲是哪里人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客家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 *** 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1895年5月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 *** 。

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

六、哪些史书有记载关于张良的历史

张良,字子房,是中国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及姐妹篇《天行九歌》系列中的男性角色,原型为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

胸怀大志的激进青年,样貌洒脱不羁。出身韩国,家族“五代为相”。秦统一天下后,为桑海儒家小圣贤庄三当家,与掌门师兄伏念、二师兄颜路被并称为“齐鲁三杰”。

虽身为儒家弟子,性格、见识上却反而与墨家慷慨济世的教义相投。在墨家困难之时,挺身而出,暗中帮助墨家等反秦势力,并坚持儒墨两家不应相互排斥,又促成反秦联盟与“流沙”组织的利益合作,但也逐渐在无形中引起了一场牵涉到儒家甚至整个反秦联盟的轩然 *** 。

七、历史上张良是什么人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八、有谁知道关于昭通镇雄的历史

镇雄历史 夏、商属梁州、雍州区域。

周时名屈流大雄甸。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为南广县,属键为郡。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置南昌县,属朱提郡。蜀汉延熙元年(238年)置南广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设协州,不久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协州。

天宝战争(754年)后,入南诏,改为芒部。宋熙宁七年(1074年)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检司。

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芒部卫,相继改为芒部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隶四川布政司,十七年,升为芒部军民府;嘉靖五年(1526年),援引“大雄”古名,改称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改称镇雄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六年,降府为州,属昭通府。宣统三年(1910年)升为直隶州。

民国2年(1913年)改州为县,分置彝良县,设立威信行政委员(后改为设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镇雄县隶属昭通地区。

今镇雄县城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 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属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