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改写作文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古诗词改编作文500字

李白带我去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壮景,苏轼与我"相步庭中:看那"水中藻行交错,盖竹柏影也"的美景,诗人伴我同行,与我度过快乐时光,伴我成长!诗人与我看风景枯黄叶子随风而落下,不!那不是叶子,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壮丽风景,告诉我们什么是奉献,月亮高高挂于空中,不!那不是月亮!那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哀伤风景,告诉我们什么是乡愁,潭水飞奔而下,不!那不是潭水,那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及汪伦送我情"的爱意风景,告诉我们什么是友谊!诗人与我看风景,告诉我,秋天的风景,叶落,让我们懂得奉献,夜空的风景,月升,让我们懂尝到乡愁,潭水的风景,水流,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友谊.诗人伴我同行,与我看风景,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谢谢你,让我明白这么多!诗人要我爱母亲诗人伴我同行,告诉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你要爱你的母亲"对啊!我要爱我的母亲!母亲默默干着活,掬楼的背影,形成了单调的风景,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你的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了解,花静静开放,你无声地干活,想告诉你,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我是多么地爱你,可是,我们之间却彼此无语,有的只是彼此心的感应,你倚在门口,无非是在等待我的归期,你着急的张望,深情地收候,母亲,我要爱你,关心你,理解你,紧紧抱住你,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诗人伴我同行,要我爱母亲,谢谢你,让我懂得了我母亲,谢谢你,让我知道要爱我母亲!诗人让我尝到乡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往空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往海望"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驶人愁,泪流下,"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日欲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让我尝到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乡愁在心头!诗人伴我同行,谢谢你,我一定努力,拥有"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的豪情,拥有,"谁言村草心,报得三村辉"的孝顺,拥有"采菊东临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拥有;'衣沾不足惜,但驶愿无玮"的意愿!诗人伴我同行,那浓浓爱!那深深愁!那悠悠景!

2. 古诗词改编作文

大概就是吧古诗的情景再现一下 给你个例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 要一篇有古诗改编的作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把树叶吹落,落叶便纷纷坠入水中,江水慢慢地被红色所覆盖.那火红的江水和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纷乱的秋天.江边小径,薄雾中走来一队人马,由远而至.队伍中间是一辆囚车,囚车前后是戒备森严的押解士兵.囚车之中是一个衣着褴褛但目光极为有神的人,仔细看去,在那烟尘沧桑后面,竟是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面孔.他是夏完淳.此刻,秋风依然在吹,落叶依然在飞舞,萧萧的江水依然在落叶下坠后泛起微波.囚车上的夏完淳的内心,也像江水一样泛起点点滴滴.从夏完淳出生那天起,他的骨子里就是明朝之人,并且他也深深为这点而感到自豪.从小,他心目中的英雄便是岳飞.他忘不了母亲对幼时的他谈起岳飞时的故事时的那种慈爱但坚毅的语调;他忘不了他第一次读到《满江红》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他忘不了在外奔波坚持抗清的父亲偶然回家时对他的欣赏和期待的眼神;他忘不了老师吟诵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时悲凉复激愤的面容.那时他就在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无数的历练给予这粒种子养份,于是那种子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最终成为一棵擎天大树,支撑着他的整个心房.囚车依旧在颠簸.夏完淳伸手拂走沾在前额的稻草,发现了前方似曾相识的路,他不禁苦笑,故地重游竟是这样一般场景.夏完淳的记忆愈发清晰,他十三岁那年的一天,自己回家后带着兴奋与紧张的心情告诉母亲他要像父亲一样参加抗清的队伍.母亲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便什么也没说.母亲那天似乎格外地沉默,张罗完行李后便让夏完淳早早地睡了.夏完淳那晚并没有入眠,只是默默地听着屋外灯下压抑的抽泣声,然后不知不觉泪流满面.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本有着享受快乐的权利,但却因现实所逼而过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生活.经历了三年的磨难,夏完淳最后却身陷在这囚车之内,他真不知道自己该庆幸或是后悔.路越来越熟悉了,夏完淳看到了人群.猛地,他在人群中发现了母亲,他不知道三年的时间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那样苍老.薄雾消散,夏完淳看到了母亲眼里的迷茫.她跟在囚车的后面不停地奔跑,口中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夏完淳百感交集,他用力握着囚车的栏杆,向母亲喊道:“精忠报国!”那是三年前夏完淳离家时母亲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把这当作自己永世的信念.母亲听到了,也懂了,因为她停了下来.那一刻,头发被风吹散的母亲站在萧瑟的松江边,身后的落叶纠结在一起,这幅画面在一瞬间定格,成了永恒.夏完淳忍受不了那样的悲伤,终于转过身去面朝前方,三年来再次的泪流满面.“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当夏完淳用尽全身的力气几乎是吼出这四句诗后,他笑了,此时的自己,竟像心中永远的英雄岳飞一样,真的是了无遗憾了.那有如生命在燃烧般的火红的江水,和有如生命在飞舞般的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英雄的季节.评语:欣赏就是将真实的自我情感投入到诗人的热血中一起去沸腾去燃烧.小作者根据原诗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加以联想和想象,设置了具体的场景和情境,把凝练的诗化为浓酽的散文.另外心理描写特别细腻传神.而这种心理又都是和周围的一切景、人、事融为一体的,所以显得真实可信,而那种虽是穷途末路却依然不失英雄本色的豪情也极能感染人.。

4. 古诗词扩写为800字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形。

5. 有没有用古诗改写成作文的作文

李白辞官后便离开了长安,满怀治国抱负却无法实现的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内心十分苦闷。

一天,李白独自到敬亭山游玩。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仰望高空,想借此一舒心中的闷气但却看见了很多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李白看了看,说:“鸟儿,鸟儿,我真羡慕你们,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我饱受辛酸。”

话还没说完,鸟儿早已高高飞走,一只也不剩。 此时,远处飘来几朵白云,李白刚想说点什么,一阵风吹来,白云也飘得渺无踪影。

就在李白感到孤寂又无可奈何之际,他发现眼前这座高山,正一动不动地耸立在自己前面。不禁笑道:想必敬亭山也是孤身一人,受尽了孤单,寂寞。

李白看着身边的敬亭山,仿佛找到了知音,便不由得呼唤:“啊!敬亭山呀!只有你不嫌弃我。与我对看而不厌烦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

回到家,李白拿起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6. 由古诗改编的作文

叶绍翁今天想去访问他的朋友,并 参观他的私人花园,看看春天是否来到,便向他朋友家走去。

到了朋友家门口,诗人轻轻地敲了敲柴门,却久久不见人来开门。诗人心理想“大概朋友太爱惜绿苔怕我的这双木底鞋的横梁把绿苔踩坏,才不开门。唉,真扫兴!

当诗人准备离去时,发现一枝美丽的红杏伸出了墙头,似乎在说:“你看我多美丽啊,园内已是春色满园了!“诗人看了心情愉快,心想:哇,这枝杏花真美丽呀!想必园内已是春色满园了!”有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太美了,要是我能进去看看就好了!啊,往往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关不住的,它总能出来。诗人想到这里,便吟起了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的脸上慢慢露出了微笑。

诗人岁虽然没有看见要访问的人,但心里一点也不扫兴,因为他找到了春天。

7. 古诗改写成作文600字

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雁偶尔掠过天空,排着古老的“仪仗队”匆匆离去,竟一点也不留恋这好似专为它们而准备的边塞景象。

这荒凉的西北边塞!

秋风更强劲了,挟着黄沙,如马鞭一般抽打着路边瑟缩的灌木,抽打着冰冷而坚硬的石头和那一队疲惫的人马。马禁不住这无情的抽打,打着响鼻,嘶鸣着。士卒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时间在此时仿佛凝固了。

一声悠远而浑厚的收兵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的嘶鸣声,盔甲武器碰撞之声,猎猎的秋风撕扯旌旗之声以及风沙疯狂摩擦而发出的狼嚎一样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回响在这大漠的上空,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风吼叫着,携卷起的黄沙弥漫了层层山峦,掩盖了夕阳温暖的黄色,留下一片仓皇的惨白。

宿营地上空,不断升腾的股股浓烟,张牙舞爪,渐渐吞没了西方那一抹惨白。周围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来愈狰狞。只有那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马和着边塞的风入梦。

入梦?思乡的人就怕入梦。

白天行军、作战劳顿,使他们没有思乡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万般的明月把他们全揽在了故乡的怀抱中。望着月亮,妻子浅浅的笑靥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年过花甲缝补衣裳的母亲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孩子甜甜的喊声从月中传来……但士卒无奈,腮边挂满了冰冷的泪痕:奉命戍边,虽已多年,但抗敌的功业尚未完成,有家难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将军独自斟上一壶烈酒,为了缓解白天征战的劳顿,更为了驱走那一股股袭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淡淡的灯火在灯罩中摇曳着,把将军疲惫的身影时而拖长时而缩短。将军的手在作战地图上移动着,心中反复思忖着作战计划。他的眼停在了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点上,静静地出神。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带领士卒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士卒们簇拥着他:“胜利了!胜利了!”欢呼着,跳跃着。他走出队伍,神情庄重地在一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宋”字……

将军的面容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刚才的酒烈,还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画面中激动所致。头上的白发被红红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凉的羌笛声,把将军拉回了现实。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怒,丝丝缕缕,在整个月夜中飘荡,如幽灵一般慑人魂魄,再次牵起了将军心中那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无限的乡思。

刹那间,帐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将军的额头。

那夜,戍边官兵图报国,征战男儿尽思乡。

(渔家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