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海说59:舜大义不灭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孟子》海说59:舜大义不灭亲

万章篇: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万章,是孟子的另一位高徒,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是孟子非常欣赏的一位学生,也是万字姓氏最早的正史记录者。他后来做了官,官职还不小,他一生立志师从孟子,传播孔孟思想,孟子经常和他谈古论今,孟子晚年整理《孟子》这本书的时候,万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记录和整理了很多老师孟子一生的所言所行,成为了这本书内珍贵的内容。

孟子在作《孟子》此书时,就专门另辟一章,用“万章”的名字来命名,专门收录他和这位得意门生的谈话。

“万章篇”原文是“万章章句”,分上下两部,共一十八段,我们作为“嗨说”,就摘选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孟子在“公孙丑篇”里大多和公孙丑谈的是天下王道仁政,在“离娄篇”里是解读为人处世的仁义礼智信,在“万章篇”里他则主要和这位弟子详谈了“人情世故”。

原文: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日:“封之也,或日放焉。”

万章日:“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骥兜于崇

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万章问道:象(舜帝的亲弟弟)每天都把能杀掉哥哥舜作为生活目标想自己称王,可是舜后来做了皇帝,却没有杀他,只是把他流放了,这是怎们回事?

孟子回答他说:“这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其实舜并没有流放他,不但没有流放他,并且是给他封了诸侯。”

万章一脸蒙圈,半天回过神来,问老师:“舜在登基上位之前的敌人都被他上台后收拾了,共工(传说中人物,具体不详)被流放到了幽州,欢兜(传说中人物,具体不详)被流放到了崇山,三苗(传说中一个部落,具体不详)被驱逐杀害,把鲧(传说中人物,具体不详)抓壮丁充军带到羽山给杀了。这四个人都是有罪之人,不仁义之徒,杀了天下人也都服气。可是您说象这个人他的罪过可比前面四个人要大呀,不但不杀,您还说给他封侯,把痹国封给了他,这是何道理?难道痹国的人就有罪吗?啊!对别人就严肃处理,对自己弟弟就特别照顾还封以国土,难道传说的仁义圣贤都是这样做事的吗?”

典型的家族企业!清官难断家务事呀!

可是孟子自有见地。

原文:

孟子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孟子说:“舜是仁义之人,对他的弟弟没有愤怒和怨恨,因为他是国王,他弟弟是草民,自己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帮到他,他恨自己是人之常情。和他几位不一样,那几位是得到了还不满足,故意制造事端。所以,舜对弟弟是喜欢和爱,把痹国封给他他就富有了,怨恨就解除了,这就是深明大义。”

万章就问:“那为什么人们都说是舜帝流放了他呢?”

孟子解释说:“象被派到痹国,他也知道这对他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舜担心他在痹国膨胀起来为所欲为,所以就派了官员过去帮他治理国家,交粮纳税,看似在管治着他,他被流放的样子,其实是在暗中保护他,培养他,舜还经常挂念他,两个人也经常秘密见面,民间不是经常传说不到朝贡的日子,象也借着政务之名来面见皇帝舜吗?兄弟俩感情变好了,你看这就是大智慧人在处理事情时的深明大义。”

孟子看问题看到了骨子里,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给学生排忧解难,授业解惑,把问题庖丁解牛般准确拆分。

对于这样的情况,往往就会有人说领导不能一视同仁,照顾自家兄弟了,偏心了,私心重了。舜能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开朝大帝明君,自有凡人不可仰及的智慧见解。

有一部电影叫《搜索》,陈凯歌导演的,关于媒体记者报道新闻时扭曲事实真相给当事人造成舆论压力不堪离去的伤心事件。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人云亦云的也未必是真实的。

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不妨也看看,在看似罪恶的外表下有时候说不定就是一颗巨大的爱心在酝酿。

不是所有的大义灭亲都叫大义,不是所有的一视同仁都是公平,真正的智慧是不失正义的改变(善)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