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生命需要负重前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应该是近一两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了,这几个字不经意又经意间地轻轻击打到了人们已渐麻木的神经,于是人人都开始谈论并咀嚼着自己的诗与远方,各种场合各个朋友圈都盛满了各种心境里的诗与远方以及苟且……

大多的论调不外乎年轻的人们不愿苟且,在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工作里诅咒着苟且,幻想有一天放下所有,拥抱天堂一般的诗和远方。

而人到中年的则大多就都只能顾着眼前的苟且,日复一日的磨难生活磨平了心念早忘了诗和远方,因而反对生活心生怨念。

于是许多的公众号也好私下的谈论也罢,鼓励着少年郎放下一切去到远方,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也有了许多穷游祼游的案例出现,鼓舞着人们浪迹天涯的勇气和决心。更有许多软文里有了许多从北上广去到漓江大理甚至归隐山野的羡煞众生的充满情怀的江湖儿女。现实生活里工作几个月的男孩女孩也有不愿忍受工作禁锢去到山里海边的远方几日,再回来再去到远方,在现实里惦着远方又在远方惶恐现实,一直就这么在现实与远方之间拉锯...

这一切一切的论调让我想起一则图文故事:一群人在徒步前行,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走着走着太沉重的十字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了,有聪明一点的人用刀把十字架削薄一层,十字架变薄变轻了许多,他渐渐走到了人群的最前面,而那些没有削十字架的则慢慢落到了后面,有人不堪重负也开始效仿那个走在前面的人,慢慢赶了上去,只有少数几个依然抗着没有减重的十字架继续走。

再走几程,走在前面的人又感受到沉重了,于是如法炮制继续减轻负重继续走在前端,也有人继续效仿䟨上。只有一个人继续抗着不曾改变重量的十字架默默走在最后,甚至越落越远……

继续走着,所有人都停了下来,前面是一条很宽很深的鸿沟,没有人可以跨过去。而那个默默走在最后面的人默默走上前放下沉重又宽又厚的十字架架在鸿沟之间变成一座小桥,从十字架上走了过去。看到的人都想效仿,可是十字架已经被削了一次又一次太小了,根本无法架在鸿沟之间!唯有看着走过十字架的那一位再一次收起十字架背在身上,越走越远消失在视野里......

这则图文故事也曾风靡一时过,而这也是我所推崇的人生价值观:生命需要负重前行。一次一次地用诗与远方的小刀来减轻自己与生俱来该背负的沉重,结果就是过不了生命该过的沟和坎。年轻的时候更需要这样的负重,而时下这一句诗与远方刚刚好成为卸载沉重的美好借口……

来看一下高晓松原文中的一段话:“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向往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

有多少软文和少年曲解了高大嘴的原意,原来诗在心中,远方也在心中!负重的生活里因为心中有诗才可以走得更远!眼前、远方和诗、荆棘的未来从来都一直和心灵在一起,从未分离。。。从少年到中年再到往后的人生里,不能缺失的是自己的心,那是诗,那是发现沧桑事世里美的事物的触觉,而更重要的是带上这样一颗心负重前行,永远不要丢失自己的心。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的话:似乎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然而,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事业的路上当然不只是紫色的牵牛花,荆棘依然在燃烧,每摔一跤,树上都有蝉儿鼓噪。那些一开始就向往的紫色的牵牛花,也依然静静地在路边开放,好像在说,快快走吧,赶路的少年。记住我吧,别的都不重要。维特根斯坦在那边等你。

而安徒生也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生活还需要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

我想我明白了维特根斯坦、安徒生以及老高的意思,希望心怀诗意和远方的自己披荆斩㯥的同时也可以让牵牛花盛开在负重的生命旅程中。希望我们是一头的。

(谨以此文献给现在的自己,再难也要负重前行。今天陪了一天客户,她们敞亮质朴,是路过的牵牛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