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3——《望月怀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是作者吴然离开家乡十多年后,对童年的再端详和回味后,唤起的童心,将童年艺术化之后的写作,题名取自于沈复《浮生六记》所记的“走月亮”。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载:“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走月亮是江浙一带的风俗,即“吴俗”,年轻妇女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成群结队”,以祈求美好,是一民俗风情。

中国人对月亮,古往今来,都有着独特的情怀,唐诗《月下独酌》《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春江花月夜》……,更是给月亮增加了几分诗情画意。

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望月怀古》,成为了唐朝写月的名篇。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一句写“望月”、“怀古”,第二句写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第三句写彻夜难眠的情景,最后一句进一步写了对远方的深情。全诗细腻,感人。

在古时候,做一名匡扶社稷的万人敬仰的治世能臣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理想,儒家的宗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这个理想,然而,张九龄做到了,他被誉为是“诗人里官最高,高官里最会写诗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称之为一句压全唐之作,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唐诗三百首》的首诗便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可见他的地位不一般。

张九龄出生名门,先祖是西晋开国功臣张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是汉高祖刘邦的良臣张良的十六世孙。张九龄自幼胸怀大志,十三岁时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见广州刺史,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名列榜首,其他考生愤愤不满,怀疑这位来自当时被称之为荒蛮之地的岭南考生——张九龄。于是朝廷重新再考,张九龄依然独占鳌头,众人无语,他名声大起,在唐玄宗继位后,特别钦佩张九龄的风度,每次看见张九龄上朝都是风威秀整,气质卓越。《新唐书》有记载:“九龄耿直文雅,凤仪甚整”,就是说张九龄性格温文尔雅,生活中注重仪表风度。广东韶关,至今有一条街道,叫“风度路”,就是因张九龄而取的,他是广东韶关的曲江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任丞相的岭南人。

注重仪表这件事,就要从笏板说起。我们看古装剧,经常能看到上朝的时候,大臣们手上拿的一块板,那就笏板,相当于今天的记事本,用来写要汇报的事项,或者记录最高指示。以前大臣们出门上马或坐轿子,就习惯性的把笏板往腰上一别,就跟老百姓别着烟袋子一样,张九龄嫌这样做太有伤大雅,就让大臣们给笏板做一个套子,每次上朝的时候就把笏板放进套子里,让随从捧在手上,跟随其后,大臣们自己就可以昂首挺胸的向前走,再也不会因为腰间有个笏板而损伤风度。

入朝为官,个人的荣辱兴衰,都与当朝的皇帝息息相关,张九龄也不例外。

唐玄宗李隆基成长的环境令人惶惶不可终日,让他形成了隐忍但杀伐果决的性格,同时广结文臣武将,编织自己的权利网,给他当上皇帝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是唐玄宗的第一段人生经历。唐玄宗的第二段人生,就是他集中精力开创太平盛世,名臣相继被提拔,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朝堂群英荟萃,国力提升,对外扩张积极进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等,让大唐的疆土东至渤海,西止葱岭,难抵交趾,北至大漠。

唐玄宗执政前期事必躬亲,执政后期就怠慢了,受奸相李林甫的谗言,不断地谋杀忠臣,废除太子。张九龄因上奏反对李林甫为相,被贬为荆州长史,作为盛唐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有太多的感言,就是在荆州,他写下了旷世名篇《望月怀古》和《唐诗三百首》首诗《感遇》,并招孟浩然入幕,“诗人”、“伯乐”更是后人提及张九龄时,最津津乐道的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一首诗、一首词,往往写尽的都是古人们的情怀、抱负和际遇,读它们,就是在读历史。你在史书上轻轻翻过的一页,便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你在地图上随手划过的一条线,便是他们用脚丈量过的千山万水,用地图和时间轴,展示诗人们走过的路,写过的诗和经历过的种种往事。

唐玄宗后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倚重安禄山,安禄山的确是具有军事才能,满足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心态,于是把兵权交给了他,这就滋生了安禄山的野心,这也让他有了兵变的实力。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这场“安史之乱”,从755年到763年,长达八年之久,唐玄宗在逃亡的路上,想起了张九龄的谏言,但此时,张九龄已去世(740年)很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