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作文命题意图说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1. 材料作文怎样深入揣摩材料,把握命题意图

怎样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是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 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

材料作文的体裁范围也很广,有的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有的则要求写作说明文,不过,更多的是要求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也有的材料作文可能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想象等,把材料续写、扩写或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如何正确分析材料呢?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他们的相同点,抓住主要矛盾。

有这么一道作文题:题目是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终于失败的经过。 这位挖井人在地上掘了不少的深坑、浅坑,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

而他所挖的地面下方并不太深的地方就有水。这幅漫画想要说明什么呢?让我们来试着作一下分析: 一、人多力量大。

挖井的人太少了,所以挖不到水; 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借助于机器,靠科学的力量来挖井。 三、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

认准一个坑挖下去,最终一定会挖到水的。 以上三种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前两种情况都未免太牵强了。

虽然只有一个人在挖井,也没有机器,但水离地面并不深,而且其中有一个坑差一点就要挖到水了,这说明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挖成这口井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挖到水呢?就是因为挖井人浅尝辄止,没有恒心,每次挖了一会儿之后就灰心失望而换地方另挖了。

这样,第三个结论的正确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是多则材料呢?假设前面提到的挖井是一个材料,另外一个材料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老愚公家门口有一座大山,进进出出十分不方便,愚公便下定决心把这座山移走,于是让他的家人全部出马,一锨一筐地挖山抬土。 一个聪明人看见了,觉得愚公真是太傻了,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能把这座大山移走呢?老愚公告诉他,我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之后有重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总有一天是会把这座大山移走的。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则寓言和前边挖井故事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终会达到目的。 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还要结合现实、引用事实和材料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论证。

即选取合适的论据。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一个人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动手把它锯成木板。

他把树干的一头放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动手锯起来。他往锯开的缝里楔进一个楔子,然后再锯下去;过了一会儿他又把楔子 *** ,朝下移到一个新地方楔进去。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他干活。 这人躺下打盹时,猴子爬下来骑在树干上,也用锯锯起来。

但当它拔出楔子时,树干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它极度挣扎,尖声大叫。

那人被闹醒了。他把猢狲打倒在地,用绳子把它捆起来。

(陈运德等译《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 这篇材料说明了盲目模仿带来的危害。盲目模仿不仅有可能使事情不成功,甚至还会危及自身。

那么如何来论证这一点呢?我们可以运用“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两个例子来说明。“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人听说邯郸地区的人走路姿势十分好看,就来到这里学习,但学到最后,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曼妙的步态,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东施效颦”说的则是美丽的西施姑娘犯了心疼病,一只手捂着胸口,眉头紧皱,别人看到了觉得这个姿势非常美,她的邻居――相貌丑陋的东施姑娘看到了,也学着做出同样的姿势,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夸奖,因为这样一来,她看上去更丑了。这两个故事说的也都是模仿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但侧重点又有不同,“邯郸学步”的重点在于:模仿要讲究方式方法,“东施效颦”则是说模仿要看自身的条件是否适合。

显然,第二个故事与题目中的材料更接近。那么我们可以选取第二个故事来证明论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象文中我们提到的持之以恒、盲目模仿等,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事例,对这些观点的提倡或者批判,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弄清“买椟还珠”这一成语的含义,并据此写作一篇作文。要求紧扣材料,论点鲜明,论据。

2. 怎样写好续写作文

1.认真读懂给你提供的材料,想一想续写后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要根据这个中心,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续事情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展开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想象要符合原文的发展,人物和事物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②想象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虚构,其内容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不能为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编得天花乱坠,使人难以相信。③想象成的作文,要与提供的材料融为一体,要有明确的中心,重点要突出,有详有略地把事情写清楚。

2.续写部分和前面的文章衔接得上,并且与原文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相一致。故事情节的向后延续发展要合乎情理。

3. 材料作文是啥,扩写

材料作文,指的是文字材料作文。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份文字材料,要求根据材料或针对材料进行作文。

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是:

①题目有文字材料。

②要求考生依材料作文,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

③“题”的变化形式多样,可以是命题,可以是自由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无命题(如要求给给材料的人写信),其中以给一段材料、一个命题的为最多。也有以中考卷中的阅读材料为考场作文材料进行命题的。

④文体比较单一,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不限文体”的写作要求很少出现。

材料作文考查读写结合能力,考生要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才能完成写作任务。从考试角度看,由于它能极好地避开师生的猜题押题,又能让所有考生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所以是一种优秀的题型,但现在开始受到冷落了。

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一、首先要“读”:

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

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4. 求一篇作文(根据材料续写)

张翔怔了一下,非常惊讶,出于好奇,张翔便邀请外星人进屋做客,外星人随摸样古怪,但是说话却像正常人一样,于是张翔便问外星人:“你从哪里来?为什么会选择到达地球?”外星人微微一笑说:“因为我喜欢地球,在浩瀚的宇宙间我仔细寻觅着我的去处,却发现唯独地球最耀眼,它是那么的蔚蓝深邃,让我痴迷……于是我决定来地球看看。”张翔对外星人的看法很不解,回答说:“可是我住在地球这么多年却也从未觉得地球有你说的那么美呀?”外星人站立起来,走到窗前,指着天空的星星说:“我来自那科星球,站在那里看地球是最美的,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去感受一下……”张翔高兴的蹦了起来大声说:“好啊,好啊!”“嘘——不要吵,我带你去可以,但是回来的时候不可以告诉任何人你的经历,只可埋在心底!”外星人郑重的告诉他。

随后,他们出发了,外星人拉着张翔的手开启手中的遥感信号机飞向了深蓝的天空,飞的旅途中风速很大,张翔睁不开眼睛,不是不一会就到达了外星人家族的星球,张翔站在那个观望台上看着如此美丽的星空,不觉得赞叹说:“好美啊,真的是像你说的那样美!”外星人笑了,说:“所以你们人类要保护好这颗地球,不让它破灭,因为它是所有星球中最美的一颗!”说完张翔被顿时送回了书桌前……

张翔醒了,原来是一个梦!但是张翔记住了地球的美,呼吁同学一起保护地球!

5. 一篇作文,有开头,续写,请加作文题目,急用

[如何续写作文]续写一般要求:必须顺着故事开头想下去,这是不可动摇的,如何续写作文。

而且续接故事的主题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续写的内容情节要有明确、集中的中心。

构想故事时,想象必须合理,情节必须连贯。续写的步骤一般先确定中心,然后根据中心构想故事情节,接着就可以写了。

《绝招》是一篇很好的续写文章。小作者从文中的黄兴望着墙上的全家福,忽然心生一计想开去。

他想起了全家福的由来:那是5岁那年由于与妈妈、爸爸走散,警察叔叔送他回家时摄下的。文章的巧妙之处也正在于此,由于这段回忆的插入,为后文人物的活动奠定了基础:爸爸因为爱子如命才会回心转意。

除此之外,文章还有两处绝妙之笔,文章紧紧围绕“全家福”这一线索,计策因全家福而生,结尾以老师摄“全家福”为终,使得文章浑然一体。而文中黄兴写给爸爸的信,读来情真意切,真实可信。

绝招:续写材料摘自《少年儿童故事报》,续写后文章发表于《少年儿童故事报》。 “新安乡黄家村小的黄兴本来有个温暖的家。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迷上了赌桌,经常深夜不归,人也变得喜怒无常。妈妈无奈,整日愁眉苦脸。

大年初一,妈妈本来想带一家大小到外婆家拜年。谁知转眼工夫,爸爸又溜出去“砌长城”了。

妈妈对着空屋大发脾气,禁不住号陶大哭,“千杀的,你不要这个家,我也不要啦……”12岁的黄兴像往常一样躲在屋角一言不发,他真怕自己会没有家了。怎么办呢?望着墙上的全家福,黄兴忽然心生一计……”(发挥想象,写成一则有趣的生活故事)绝招望着墙上的全家福,黄兴忽然心生一计。

对,离家出走。他想起5岁那年,和妈妈一起上街,走散了,爸爸妈妈急得满街满巷地找,最后警察叔叔送他回了家,警察叔叔还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

可现在……黄兴想:我要出走,带上这全家福,给爸爸敲敲警钟。黄兴取下全家福,撒腿就走。

转而一想,我这一走,妈妈爸爸不是又要急死了吗?先留张纸条,再到老师那儿去,请老师出出主意。黄兴拿起笔写着:“爸爸、妈妈:儿子走了。

他向往以前那个温暖的家。爸爸,你如果能给孩子找回一个温暖的家,你在村广播里说一声,儿子就会回来的。

我盼着您的呼唤。再见了!全家福我已带走了。”

中午时分,黄兴爸回到家,发现黄兴留的纸条,突然大叫起来:“孩子他娘,儿子不见了!”“什么什么!你说什么?”“我们的儿子走了!”黄兴爸抖动着手中纸条说。黄兴妈又放声大哭:“千杀的,都是你,都是你赌,赌,赌,你要赌掉这个家呀——”这一哭不打紧,把左邻右舍惊动了。

大家纷纷前来劝说。最后,还是村支书黄正道镇定,他说:“不用找了,黄兴不是说了,只要你在广播里说一声,他就会回来的。

现在就看你能不能重新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了。”晚饭的时候,村广播里传来黄兴爸亲切的呼唤:“黄兴儿啊,你回来吧。

爸爸一定还你一个温暖的家,永远不赌了。爸爸的话全村人都听见了,你放心回来吧!”黄兴抱着全家福回家了,爸爸妈妈高兴地把他搂在身边。

“喀嚓”,亮光一闪,陪同黄兴回家的老师又为他们留下了这难忘的一刻。那么怎样续写呢?一、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二、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三、续写文章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续写分两类:1.片断续写:原文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续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2.全篇续写:原文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续写,是要根据提供的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想象事情的发展结果,完成一篇记叙文。这样的作文练习,既可以发展同学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又可以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

l 续写文章,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根据题目给的材料要进行合理的设想,选择最佳的角度。 ②、续写的内容一定要切合题意,并与提供的材料融合,融为一体。

写作手法与语言要保持一致性,使整篇文章没有做作的痕迹。 ③、如果是某记课文或根据文中的有关情节进行续写,要充分理解原文的中心、人物、主要事件,要顺着原文的思路开展合乎情理的想象,才能体现“续”的特点。

2怎样才能做好续写作文 (1)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情节 不管是提供情节的续写,还是续编课文的故事,我们都要认真阅读原文,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本来意图。续写主要是靠自己的想象写成的,但是我们的想象必须在原情节的基础上想象,要顺着原作的思路想下去。

如“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意想不到”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小朋友在早晨穿着一件漂亮的新衬衫去上学,到了学校里,同学们看到了很羡慕,自己上课特别的认真,做作业特别的小心,心情十分的愉快,这些都是意想之中的事,是顺理成章的、要写“意想不到”的事,就不能写这些内容。

否则就不符合原作的思路。 (2)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续写、续编的故事,已成为单独的一篇文章,必须有个中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

如新衬衫被弄脏、撕破了,该怎么办?线写。

6. 【中考话题作文如何切题】

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当家题型,2004年我省除绍兴市外,中考作文均为话题作文,其实绍兴卷也可视为变式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自主立意、自主选材、自主定体,“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与一般命题作文相比,最大区别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和写作的自由度提升了。一般地,话题的辐射面比较宽泛,且门槛低了,限制少了,因此,话题对题材的适应性往往是广谱的。

于是,有的同学戏言:“话题作文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以为话题作文可以无所顾忌,信马由缰了,这就有失偏颇了。其实,话题作文仅是作文命题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它必然存在着某些限制。

况且中考是选拔性考试,所给的话题断不会像神话中的“乾坤袋”,不分巨细良莠,能容纳所有的题材,为宿构复制之作开绿灯。从近几年的中考应试作文来看,话题作文虽“好写”,但难以“写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跑(偏)题者并不鲜见。

评价一篇话题作文的优劣,其最基本的标准仍是切题与否,这里的“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切合题围,不跑题,所写的内容能入围话题的涵盖之中;二是切中题旨,不偏题,所写的内容能正中命题意图。话题作文跑题的原因不一而足,概之有四:一是刻意求新,有的因引申过度而离径叛道,结果“新”出了一个畸形怪胎;二是盲目搬套,穿新鞋走老路,死搬硬套宿构的预制品,结果李戴张冠;三是曲解题意,或信缩外延,如把“心灵的距离”(杭州市卷)视为“距离”,把“我们年少,我们需要”(长沙市卷)视为“需要”,这样话题的内涵一扩大,易造成乌占雀巢之弊;或不分仲伯,见了骆驼就以为马肿背,如把话题“诚信”误解为“诚实”或“守信”,把“战胜自我”误解为“挑战自我”,导致了题文相悖。

第四是忽视点题,造成结构松散,文不严题。文章不切题,犹如医生不能对症下药一般,又怎么能得高分呢?那么,怎样防止话题作文跑题偏题呢?清代文艺评论家李渔说,写文章只有“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这“袖手”的功夫其实就是审题、构思。

要使文章切题关键还是要审好题。首先要领悟命题意图,投其所好。

一个话题每每渗透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这种“意图”也正是命题的灵魂所系,作文时,摸清这种“意图”是至关重要的。中考的一些话题音在弦外,作文时就不能依葫芦画瓢,浅尝辄止。

例如,成都市郸县卷的话题“修补”,一些考生会望文生义,拘泥于有形物体的修补,如修路、修桌椅、补书包等,而不作深层探究,去揣摩命题意图,忽略了思想、心灵等无形的因素。再如哈尔滨卷的话题“门”,不少同学锁定在本义上做文章,写家门、校门、店门、球门等,而不在其引申义、象征义上寻找切人口,文章自然就显得老土了。

其实命题的意图决不囿于此,而是应从“门”的形态、功用上揭示其神似之喻,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成功之门、幸福之门……如是话题颇为多见,诸如“绿叶”、“路”、“阳光”、“播种”、“考场”等,在审题时,一定要据实探虚,深挖内涵,做到文章与命题的意图吻合。其次要抓住话题关键,有的放矢。

从2004年中考卷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正趋于多样性和指向性。所谓多样性,就是往年一统天下的“提示+话题+要求”的“三合一”命题形式已有突破,较多的是在“提示”前加“材料”的“四联单”。

另外还有一些新款问世,如湖北宜昌市卷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两组词语中自提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然后作文;青岛市卷出现一个材料多个话题的形式;北京市朝阳区卷则是“赤膊话题”,既无材料,又无提示语,仅有“不少于600字”的要求。由于命题多样性,审题分量在加重。

其实,话题的开放度总是有限的,它对题材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的指向性(倾向性),这种“指向”或蕴藉于话题中,或寄寓在材料(提示)里。因此,审题时要注意筛选关键信息。

审“话题”时要留意捕捉“题眼”,例如杭州市卷的“心灵的距离”,它迥异于地理上的“距离”,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眼“心灵”一词,选取地理上零距离而心灵相左的题材始为上策。再如广州市的“我也是富翁”,关键是一个“也”字,其间存在着一个与钱财“等价”的关系,这说明“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即拥有大量钱财的“富翁”,这样自然令人联想到年轻、健康、友情、智慧。

可见,“题眼”往往是话题中表修饰限定的成分。

审“材料”或“提示”时,要抓住关键问题,如宁波市卷的话题“小”,可以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作文时不能就“小”写“小”,而应揭示“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小”见“大”。又如杭州市卷“心灵的距离”,其“关键”却寓于提示语“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一句中。

7. 扩写 材料作文 怎么写

扩写,指在不改变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内容粗略的片断或短文加以扩展和发挥的作文训练形式。其目的就是使原文主要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使原文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

一、认真阅读原文,抓住主要内容 这是扩写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独立阅读、听老师的讲解、查阅与原文内容有关的资料等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全文,力求使自己对原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激发自己扩写的兴趣。

二、仔细研读原文,把握中心思想 这一阶段,要求我们通过仔细研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弄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每个细节,努力把自己引入原文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以便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为判断哪些地方需要扩展,提供主要的依据。

三、依据中心思想,确定扩写内容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我们要从原文的整体着眼,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找出原文不明确、不生动、不具体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从这些地方入手,确定扩写的内容。

四、展开想象翅膀,充实原文内容 确定了需要扩写的地方,最后的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不脱离原文实际的情况下,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对那些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文章变得丰富而富有感染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