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国古代经典语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史悠久。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经典之作,比如《劝学》、《子思》、《论语》、《孟子》等著作,这些中国古文曾惊艳了我,他们中有的至今仍被我们沿用着,用来感悟!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知识,更让我们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一、《劝学》

《劝学》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稷下学宫的学生子夏。全文共计十四篇,分别从学力、品行、修养、德行、道德实践和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实践。文章语言生动感人,语调平缓短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文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论学理、论志向、论态度。本文最经典的语句:有学则无涯,无以广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学无止境,这句话是从学理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有多大收获,学到多深层次的知识。就像大海一样,如果没有深度,就不会有波涛汹涌的气势。人如果没有广泛认知的广度就不会有知识积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经验。所以学习不能满足现在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要不断的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达到提升自身修养的目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来坚持。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坚持下来读书的意志,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没有毅力,那他就不会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一个人如果不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而是坐享其成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只有我们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要勇于探索。

我们在学习上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学习新知识不去探索新知识也就无法开拓自己和发展自己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学习中“好学、乐学”两全之道,也说明了学习只能是有所发展而不能止步。有涯而知无涯,殆矣!这句话可以说非常好地回答了上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一命题的实质所在。所以很多时候“知之者不如乐之者”都是一种对学习更高更深层次的认识。

4、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

志向不在远,而在坚。——《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走到成功当中去。反之没有志向,那只会迷失方向。

二、《子思》

子路问于君子,曰:“君道在矣!”君子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于是上道,与之期遇;下道,与之期遇。三年一届然后逢其会,百里之遥隔绝无期遇;三年而不返,则如在梦中矣。这就是《子思》(一作《子路》)的大意:如果上道之前遇到朋友(可能还不太熟),然后又遇到敌人(可能还不熟悉),那么就像人与人之间有过千里之遥隔这样可怕的事情一样。所以我想要有一天我会站在那里等待着你去靠近和守护你。


1、读着读着你就能发现他们有多么纯洁。

子曰:“君子有三,无口而齿,无舌而心。”子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子不学,不知其善;学而不思其恶,何其欺也!”意思是:君子不学别人说不会说话,不会嘴甜;不说不能听懂别人讲的话;不会去思考别人说了什么,也不会去说别人想说什么说了什么;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会说谎话(即使被别人所利用)。这样的人才会值得信赖。他们都很善良温柔。这样做了是可以使自己不受委屈。这样做了就是有道理。这样做了之后也就没什么怨恨了。

2、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

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吗?不要犹豫了,赶紧去见吧!也许你在这个世界上只看见过他一个人吧,也许你看见过他也会流泪吧?你相信你会遇见那个对你来说可以托付终身,可以说不会让你失望的人吗?当你遇见他之后,你才会知道谁才是那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吧!

3、你还在为他担心吗?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尊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这篇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像孔子那样在人生之路上坚守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事情即便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可炫耀之处;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人,那我们所拥有的价值也往往与我们自身价值相比。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向后看”、“向左看”的原因所在。所以当我们面临着不同诱惑或者面对着不同诱惑时,要想我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进取、持之以恒。

三、《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而大不知,亦不知而小不知。大而化之,以小果为鉴;中而见好,是谓知足。大而不能专治,亦是不知耻矣。”(《论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以君子见得仁矣。”


1、《论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学经典著作。

相传孔子的弟子曾参、颜渊、子思、曾子、子夏等,为了继承孔子的思想遗产,根据其弟子的言行经验,发挥自己的智慧所写成的一部经典。该书以儒家“仁学”为中心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仁”在整个人生境界中的作用和意义。《论语》以“仁者乐山”为基本理念。孟子说:“不能以乐忘忧。乐而忘忧者矣。”(《孟子·离娄下》)《论语》之“乐”所表达的思想,如“乐而不淫”、“乐而不乱”、“处众人之所恶”等人为“至乐”;亦如“君子”之“乐而不淫”、“君子爱人”等人为“至善”;而孔子则以“至善”来形容人所处的“至乐”状态。

2、《论语》有八篇,孔子提出了“仁学”“仁义礼智”等思想。

孔子主张“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共同之源。“仁”要求人要懂得与人相处,要做到仁爱人、爱人、敬事、守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人性之善比一切善恶更重要。孔子说:“仁者,人也;义者,人臣之本;智者,人之本也;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应该如何待人?孔子提出“仁”的六个方面:心存仁,以礼待人;身正无私,心存善待;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知行合一,行善积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论语》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儒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孔子的学问被视为是“大学问”,即所学的东西要比别人多得多。孔子所讲的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可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论语。)下而求知),这就是孔子在其所生活国家里所采取的“知其所以然”与所说之“知其所以这样”的思想主张。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式与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所提倡而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

四、《孟子》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未有不贤而弗能尽其志者。”(《孟子·告子上》)我希望你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不是因为你生在帝王家或者有多么高贵的出身,也不是因为你有多么高尚的志向!而是因为你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信心来做这些事情!要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仁”这一个思想!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尽心上》)

人而无志,殆已!君子固穷,而志不穷;穷且益坚,不拔之柱。穷且益坚,又何妨?固穷之要,在穷且益坚。君子以不屈于贫贱而不馁于富贵,以不屈于强权而不挠于强权为怀!

2、“人皆有知而不学矣,或者虽能尽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则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虽能尽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为不知!”——《孟子·尽心上》注:《孟子·尽心上》,《庄子·天下篇》下传。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其为人也者,其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过“子在田边笑,父母在堂上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母都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吗?难道父母都不关心我了吗?难道我不应该感到高兴吗?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离娄上》)

吾以天下为己任,有老而无少,幼而无猜,老而无依,幼而无友,老而无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为己任,而无所成;欲成而为人知,亦何难哉!这句话放在最后是因为,孟子要把人的寿命延长到七十岁,把人从“肉食者”变为“肉食者”;把人从饥饿的“吃肉”变成可以同患难、共荣辱、共分享快乐的人;把人从贫穷、疾病、残缺、死亡里解救出来。孟子在其中还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这句话其实一直就在强调尊老爱幼,然而现在很多人却把尊老爱幼挂在嘴上!尊老爱幼不只是体现在嘴上,更体现在生活当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纸鸢之死”(《孟子·离娄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不断向上、向美。一个人的志向要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努力地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古人云:“君子立志而不立志也,其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奋斗啊!


在我看来,虽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劝学》、《子思》、《论语》、《孟子》这些著作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他们对我们以后人生的修养、谈吐以及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我们要读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炼其中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所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