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贾生》和李商隐的《贾生》这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王安石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还是由于他搞了一个变法,最终没有进行下去半途而废,这也使得他的历史评价很低,有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小人”和“伪君子”,其实这样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是不妥当,太过于偏激。近年来随着人们视野更加开阔,也慢慢地了解到了王安石的价值,所以当下王安石的评价又回归到了他生前的高度。
当年宋哲宗在王安石逝世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千古以来一人,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但是后来由于北宋灭亡,偏安一隅的南宋,为了找一个替罪羊,于是把王安石重新推向了历史的舞台,认为他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其实说到底无非是为自己开脱,要知道王安石所做的一切,那都无非是为了整个国家,并没有半点的私心。
王安石还是一位比较敢言,也敢写的人,这在他很多的诗歌中就有体现,譬如这首《贾生》,那就充满了讽刺意味。可能提起这首诗,人们会立马想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也是充满了讽刺。两首诗其实是不同的风格,但是那种讽刺意味是一样,写得也是很深刻,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对于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他们有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任何的用武之地。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尽管这首诗不如李商隐那首出名,但是也写得很有趣,整首诗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表面看似在为贾谊打抱不平,更多的还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之苦。由于他的变法之路走得很艰辛,人们并不能够理解,这也使得他悲痛万分,即使是连他的好朋友苏轼都出来反对,认为祖宗之法是不可变,但是王安石排除万难,还是要将变法进行下去。
第一二句那就是写了贾谊很有才华,可是帝王却又看不起他,使得他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平台供他去发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只要稍稍使用一些谋略,便是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可是对于当时的帝王来说,却是看不起贾谊,认为他只会吹牛,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于他的建议也不听从。
第三四句写得就更为有趣,也更具有讽刺意味,“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个人站在高处,却是听不进任何的建议,这是很不可取,毕竟有的时候还是要听一听有用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一件事,古来的圣贤那都是礼贤下士,为了人才可以尊重对方。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也是形成了对应关系,从而让这整首诗更具有讽刺意味。
王安石大部分的作品都别具一格,而且文风也是极为独特,往往写一件事情,或者是写普通的事物,那都是能够写出了新意,在这首《贾生》一诗中,他没有做过多的铺垫,完全是直入题,这样的写作手法,如果写得不够好的话,很容易落入俗套,但是王安石又是一位才子,在这首诗中,他把握的恰到好处,从而让这首诗显得很有趣,也充满了讽刺。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从这么一首小诗中,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一个人一定是要听从别人的建议,一定要敬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去改正过来,这也正是此诗最为有趣的一个地方,所以如此清新脱俗的一首诗,也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第2个回答  2021-06-20
  王安石的《贾生》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贾生
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贾生
王安石 〔宋代〕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