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津话和安徽话如此相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确实,真正的天津口音和周边地区的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方言不搭界,所以以前还有说法把天津方言叫:孤岛方言。但是偏偏天津话和安徽话又有点相似。这里有三段故事。

一段叫“燕王扫北’,说的是明太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曾经带兵到天津,北京一带守卫过边疆,他带去士兵有一部分人是安徽人,这些人最终都留在了天津,当时,天津只算是一个卫所,所以以前有天津卫的说法,而天津卫里面的士兵,多是安徽和苏州一带的。这个是 历史 上可以查的,燕王确实从安徽固镇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这是一次。

到了清朝时候,这个时候天津已经叫天津府了。为了抗击太平军,李鸿章带领大批淮军来到天津,天津成为淮军的大本营。同样道理,这次又强化了江淮方言的主体地位。

到了近代,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也曾长期将天津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在天津成立了政府。 这些都加深了天津与安徽的联系,两地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渗透,方言上的趋同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一种方言的形成其实是很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两地的方言也仅仅是相似而已,真用来交流怕是还是有困难的。

当然,现全国推行普通话,普通话渗入方言,以后差别会越来越小,毕竟,中华民族都是一家嘛。

我是天津人!虽然是郊区的!所以回答一下!

因为我老是全国跑,所以经常遇到语言不好交流的情况!

天津人说话很有特色!在全国各地都能被听出来,可以说是辨析度很高的一种方言!

天津人和全国各地的人在语言交流时,确实是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基本都是说:您说慢点我听不清!这样的事我也是经常遇到!

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方言,我和他们的交流是基本无障碍的!

那就是安徽!

这个情况不难解释!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津的由来造成了这一现象!

1、天津在公元1404年建卫,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在天津卫之前,唐朝叫“直沽寨”,元朝叫“嗨津镇”!

2、“燕王扫北”时朱棣带领军队平定北方,他带领的军队主要是南方人组成的军队。在天津建卫后,驻守天津的军队是来以自安徽的士兵,其中由以安庆人为主(安庆当时是安徽的省府)!

3、当时的天津地区乃至于华北地区的人口比较少,所以朱棣下令从人口密度相对稠密的山西搬迁大量民众,来到华北地区,进行人口发展和耕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是当时的集体出发集合点!现在天津人都以那里为祖宗发源地!

(天津人好多的地域特殊方言都是在民众迁徙途中产生的!例如:上厕所叫“解手”,还分“解大手”、“解小手”的区分!那就是因为当时百姓故土难离,士兵将百姓的手都绑住串成一排行路,在有人要方便时就和士兵提出解开手要上茅房的要求,后来干脆就直接简化为“解手”,为了快速行进所以就要求男人在撒尿时只能解开一只手,也就有了“解小手”的来源!)

4、迁徙到天津的百姓在安定后,开始了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设。在天津卫驻守的安徽兵没有返回家乡,所以就和当地的百姓进行通婚了!时间长了繁衍的子孙逐渐多了,原来安徽兵的家乡话和山西移民的家乡话逐渐的混合,产生了现在的天津方言的基础,加之天津地区的地下水含碱量高(我家这叫“咸水沽”),形成了很有鲜明特色的一种著名方言!

综上所述,天津人和安徽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障碍不大的!彼此都能听懂!

我们今晚报的记者曾经走访了安徽省东北部的宿州,为找到天津与皖北地区在方言、民俗、 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相通之处,确实有了很大的感触。

此外,宿州在结婚、出殡等民俗方面的习俗,也存在着许多与天津民俗相同之处。例如,结婚的时间和流程非常相似;殡葬的“摔老盆”习俗,还有殡葬的时间等,都与天津的民俗非常接近。

其实对于天津话的起源,一直以来就有众多说法,其中学术界就分成了三类。

学术界的三种说法

其一,天津话是当地的土著方言,是由最早的静海话演变而来。

其二,传说天津第一批居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查询资料也确实发现早期的很多天津人籍贯都是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安徽、江苏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源于皖、苏。

看了这些,您觉得天津话的起源是哪里呢?

个人觉得题目本身有点绝对化,其实天津话只是与安徽的皖北地区,特别是宿州地区的方言相同。而安徽的宿州地区距离天津有着七八百公里,两地说话竟然一模一样,就连天津人和宿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这是啥原因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 历史 上的明朝,当时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安徽皖北地区的不少家乡父老,到天津一带戍边屯垦。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从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当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将他戍边屯垦的地方改名为天津,当时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再加上天津所在地,在 历史 曾是海洋,是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形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很少。这样,朱棣带去的人,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他们使用的江淮方言也就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地区的人较少,所以才造成天津话与安徽的皖北地区的方言特别相似。

应该说天津话和皖北话相似,尤其是宿州,明朝时燕王朱棣扫北,囤军天津卫,带来的都是家乡凤阳周围的兵,尤以固镇居多,此后不断有军人移民,成为天津卫主要群体,皖北话也成为天津卫主要语言。清朝时,李鸿章的淮军又在此驻军,加上民国段祺瑞的皖系还在天津成立政府。最终强化了皖北话在天津的主体地位。

大家说的天津话只是市里人说的话,郊区人民和市里人说话一点也不一样,请大家不要以为天津人说话都一个味,像武清说话偏北京,宝坻、蓟县就唐山味儿,毕竟北边的一些郊区原来属于河北省

传说是因为晚清时期李鸿章的淮军大量长期都驻守在天津卫,淮军顾名思义大部分是安徽人组成的军队,还有就是那时候的天津本来人口就不多,所以一下住进这么多外地人,口音被带跑偏很正常。(个人见解)

其实准确的说,没有一种话叫安徽话,皖北阜阳亳州属于中原官话,与河南鲁西北苏北说话很像。皖中属于江淮官话,与南京镇江说话很像。皖南本地方言属于吴语,现在皖南被同化的地方很多,吴语区被吞噬了挺多。天津话与安徽话很像,准确的说是和江淮一带的话像,这是有 历史 原因的。主要一是明初燕王朱棣带领凤阳一带的老乡扫北。二是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驻扎天津。三是皖系段祺瑞在天津的多年耕耘。上天好像有意为之,这些去往天津的几次人口迁移都来自安徽的江淮一带,所以经过多年繁衍,口音大都同化的和安徽江淮一带方言很类似了

天津话和安徽话相似?不可能啊,我就是安徽人,不过是安徽安庆人。安庆出名的就是黄梅戏,没来过安庆应该有可能听过黄梅戏吧,那戏里对话的安庆方言,跟天津话没丝毫相似的地方啊。听安庆人说话就像听黄梅戏里的人对话,听天津人说话有一种说相声的感觉。所以,题主是问的天津话和安徽某个地方的话如此相似吧?

这世上本没有天津话,外来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话。

根本就没有所谓“安徽话”这种说法,安徽之内别说皖北人听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区相邻两个镇的人说话,经常都听得云里雾里一脸茫然。

要说天津话与安徽的方言相似,仅局限于皖北的宿州一带,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根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而造成天津话与宿州话极其类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时期,从大量皖北居民被迁移至天津之地定居开始说起。



汉语方言,主要分成十三个语种,即官话、吴语、湘语、徽语、赣语、晋语、粤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中语、闽东语、莆仙语。

整体来说,北方大多数地方方言都属于官话,虽然属于官话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没什么明显差别,晋语区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区。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于南方水网密布山区众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汉语几乎复杂难懂的方言几乎全都位于南方地区

说真的,南方很多地区,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镇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话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听不懂。

天津话在北方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天津话与旁边的河北话、北京话等都有显著区别,天津话倒是与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极其相似。

这是方言之中的“飞地现象”,就算一个地区的方言与周围方言存在明显不同,反而与相隔很远的地方语言酷似,一般这种现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话与皖北宿州话酷似,也的确与移民有关,在 历史 上,安徽与天津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话酷似宿州话现象。

地处海河入口处的天津,从唐朝开始就因为漕运而崛起,逐渐成为北方的水陆交通要冲。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发动靖难之变,朱棣登基后为纪念功勋,于永乐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凤阳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将领与士兵大多也都是从两淮地区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后带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夺位之后不久就将都城北迁,随着朱棣北迁的大量旧臣、淮西出身的士兵与他们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驻防,构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这样一层渊源,当时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带到了北方地区定居,他们带去了家乡的文化,构成了最初天津的强势方言。



明朝时期,天津主要作为京师东部的门户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当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较显赫,方言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延续,一直到了晚清时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与军有关。

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同样是安徽人,出身庐州府合肥县,他一手创立的淮军大本营就在天津地区,那时的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常驻天津办公。

数万来自两淮的淮军将士,还有更多他们的亲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时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留在了天津,不过他们的整体人数不是很多而且比较弱势,因此河北方言没能完全影响天津话。

倒是在清朝没了之后,原本的淮军后代们,纷纷脱去了戎装,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来,如此一来天津城内来自于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断上升。

无论是明初时期的移民,还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带有浓厚的军镇色彩,两次大规模移民都以皖北人为主,他们构成了天津城当时最强势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两淮地区的盐商非常强势富有,而当时皖北与苏北之地,常年因为淮水泛滥而被迫远走他乡。

顺着大运河,大量皖北与苏北的劳工被盐商带到了北方,位于大运河北端的天津成为了很多人最终的落脚定居之地。

皖北与苏北大多都属于江淮官话的方言区范围,大致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众多劳工在当地逐渐也融入了当地的方言环境。

天津 历史 上前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还是因为朝廷的干预,而后来的自发性移民,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

正因为这段过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为了天津话的母方言。

由于 历史 上大批来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构成了天津早期的强势居民,他们的方言最终奠定了天津话的基础,后来的其他移民数量上不占优势,因而被同化。

在地缘上,天津方言成为了北方的一个“方言岛”,显得非常独特,与周围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当然,现实中的天津话与宿州话乃至于皖北、苏北一带的方言口音都极其相似,却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细听还是能够分辨的。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天津方言的母语言,位于安徽皖北地区的固镇、蒙城与宿州包围起来的这个三角区域之内。

大致上,也就是江苏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涡阳县之东、五河县与泗县灵璧县以西的这一片区域之内。

当年,还是因为长期研究天津方言岛现象的学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观看凤阳杂技团表演的时候偶然发现演员们的口音酷似天津话,之后前往凤阳考察,最终才发现这些渊源。

虽然 历史 上其他地区的移民口音,并没能占据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语,这造成了天津话与皖北方言的差别。

天津人将鲤鱼称作“拐子”,皖北称作“鲤鱼拐子”,天津人油条叫做“果子”,皖北称作“油果子”,大多数用语都是一样的,但稍有区别。



至于“安徽话”,并没有这种说法,就好像外地人说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没有,因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安徽地区,南北向来都不属于同一区划,甚至分属不同王朝管辖。

历史 上,安徽长期都是南北王权对峙的前沿,皖南与皖北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其明显,而这样的差异即便在皖南皖北成为一家子之后也并没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还好,各地之间的方言差异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开始变得复杂,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在古徽州地区。

皖南多属于吴语和徽语重叠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涩难懂,加上当地山区众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别说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区也未必听得懂徽州人说话

天津话,只是因为 历史 的原因,与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酷似,属于江淮官话的“信蚌片”,而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