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学是怎样分类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8-02

佛教文学是古代印度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佛教文学并不是纯文学作品,而是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具有文学特点的传说、故事和寓言等方面的内容。佛教文学作品多采诗文并用的文体,一般保存在佛典的经藏与律藏中。佛教的典籍有巴利语和梵语经典两大类,因此佛教文学也分为巴利语佛教文学和梵语佛教文学两大部分。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是《佛本生故事》,梵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品“佛陀生平传记集”。

《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是一部宗教寓言故事集。它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声誉。它讲述的是有关佛陀赤陶匾上刻着史诗《罗摩衍那》的两位英雄弓箭手——罗摩(左)和他的兄弟前生的故事。按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菩萨。他积善累德,经历无数次的转生后,才成为佛。因此,有很多佛本生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佛本生故事》收集了547个故事,这些故事的结构基本相同,分五部分:今生故事,讲佛陀前生之事发生的地点和缘由;前生故事,讲佛陀前生的事;偈颂,插在故事中的唱诗;注释,解释偈颂的词义;对应,把前生与今生故事的人物作对应的联系。这部故事集的巴利文原本已亡佚。约公元5世纪时,斯里兰卡一位和尚据古僧加罗文《佛本生故事》的注释本,用巴利文改写成《佛本生义释》,即为现在流行的《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大致可分为七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道德故事与世俗故事。

《佛本生故事》虽然讲的是佛陀的故事,但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佛本生故事》也反映了佛教徒对纯朴世风的赞美和对丑恶社会现象的鞭挞。

《佛本生故事》流传很广,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佛本生故事》还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印度的佛教建筑如桑奇大佛塔、阿旃陀石窟等的绘画和雕刻,就有很多表现了佛本生的故事。对于历史资料匮乏的印度,这些故事提供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佛本生故事》中的许多寓言故事,随佛教一道大量传入中国,对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小说等文体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这部人类最古老的诗文并用、韵散相济的寓言故事集,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陀生平传记集》关于佛陀的生平,巴利文佛典已有不少记载。佛陀从人转变为神,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早期梵文文学的《大事》和《神通游戏》等作品,对这一转变有清楚的反映。

《大事》是小乘佛教大众部出世派用混合梵语写的,主要部分约写定于公元前2世纪。《大事》把佛陀的生平分为三个阶段来描写:第一阶段写佛陀前世作为菩萨在燃灯佛和其他过去佛时期的生活;第二阶段写他从菩萨转生为兜率天,然后再转生为释迦族的王子,以及出家成佛的经过;第三阶段写他初转法轮,建立僧团等事。《大事》对佛陀进行了神化的描述,说他具有神奇的法力,双手能触摸太阳;佛陀站立在众神所持的华盖之下,仁如众神之王。不过,《大事》也保留了一些有关佛陀的真实故事。如佛陀为释迦族王子,放弃富贵生活而出家寻求人间之真谛等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大事》只是一部有关佛陀传说的汇编。它的结构松散凌乱,插有许多佛本生的故事,内容主线也不清晰。但它所使用的语言为早期含俗语较多的混合梵语和后期含梵语较多的混合梵语,对研究佛教经典语言由俗语向梵语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神通游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佛陀传记集,是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此书采用韵散相杂的文体,韵文用混合梵语,散文用梵语。全书叙述佛陀从降生至得道成佛以及初转法轮的过程,极力神化佛陀。《神通游戏》中把佛陀描绘为天上人间的至上神,是应众天神的劝请,为解救人类而降临人间。他全知全能,无师自通包括汉文和匈奴文在内的64种文字。《神通游戏》是佛教文献中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神化佛陀的作品,后世佛教文献多以其为素材,对佛陀生平加以渲染神化。因此,它对佛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表现手法上,《神通游戏》也有可称道之处。全书体例严谨,层次清晰,为适应上层人物欣赏的需要,词语华丽,多用夸张的手法。这是早期佛教梵文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古印度宗教艺术

印度先民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艺术创作。印度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以及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绘画、雕刻和建筑在世界艺术之林独领风骚,具有极高地位,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赤陶匾上刻着史诗《罗摩衍那》的两位英雄弓箭手—罗摩(左)和他的兄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