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梵呗的分类以及其中的渊源, 有人知道吗 ?

这不是个小题目~~跟大家介绍一下吧 !!

第1个回答  2012-12-28
梵呗简单来说是指佛教的唱诵。其形式的原因是为了方便经文的讽诵,而渐渐形成具特定旋律与节奏的音声组织。

“呗”是指运用旋律来讽诵经文,“梵”字则有较多重的意义,首先是代表与印度的连系,此外也是代表微妙的音声特质,能超越人世间的音乐。故此,“梵呗”一词可解释为“清净的讽诵”。也因此,虽然比丘不应歌舞伎乐,也不应往观歌舞伎乐,然而,佛陀却宣扬“呗”有五种利益,包括“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可见“梵呗”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含藏不同的意义。

公元6世纪,中国南朝僧人慧皎在其著作《高僧传》中记载:“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高僧传》卷十五)。这说明在6世纪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内已经流行“呗唱”。唐代之前产生的呗唱作品有《如来呗》(《如来梵》)、《云何呗》(《云何梵》)、《处世呗》,及《赞佛偈》等。唱词都出自佛经。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为一组。譬如《戒定真香》、《佛宝赞》、《杨枝净水》等。

梵呗的意涵是宗教与性灵的,而音乐则与宗教无必然关系。前者是与佛教仪式有密切的关系,并非像音乐常以个人或单曲的形式出现。

一般而言,课诵本并不提供旋律的标示,因此念诵经文就没有既定的旋律。在台湾,梵呗的风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调”及“海潮音”两种。

因为早期还到台湾的僧人多半是来自中国福建鼓山涌泉寺,因此他们唱诵的调称为“鼓山调”。除“鼓山调”外,目前台湾梵呗的另一种唱腔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随从中国浙江省及江苏省的僧人带入台湾,因此,于1949年之前已经在台湾流传的梵呗曲调可以泛称为“鼓山调”,亦称为“本省调”。海潮音则称为“外省调” 。

“鼓山调”大致上的速度较快,骨干音加花比较多, 而“海潮音”速度较为舒缓平稳,旋律比较简单。所以,若令法会气氛热闹,就使用“鼓山调”,但若需要庄严摄心的气氛,则可使用“海潮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