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全译文 鲁迅先生的文学太高深 有很多我不懂 求高人讲解最好 白话文化也可以 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21
鲁迅在他的著译书目中称《朝花夕拾》是回忆文,  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
  如《范爱农》,文章通过对具有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范爱农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追述,揭示了造成他悲惨结局的社会原因,从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自己与范爱农的交往为线索,分东,京留学相识、辛,亥,革命前夕故乡重逢、光复绍兴后在学校共事、辛亥革命后范爱农潦倒丧生四个阶段来描写。文章自始至终把范爱农的为人和遭遇放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中来写,鲜明地勾画了范爱农刚正耿直、愤世嫉俗的傲岸性格和穷困潦倒、被旧势力所吞噬的悲惨遭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鲁迅撰写此文,不仅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而且意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沉痛教训,以范爱农的悲剧提醒人们注意:革命在前进,险象已丛生,胜利未可定,鬼蜮须提防;启示革命者要更好地战斗。
  其次,《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过年节的规矩,迎神会的盛况,目莲戏的热闹,旧书塾的陈规,治病的陋习等等,随着鲁迅的生花妙笔,再现在读者面前。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曾这样描述他的思乡情结: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写“百草园”中美丽的自然景色: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敏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上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此外,还有 “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在园中 “雪地捕鸟”的乐趣,表现作者在“百草园”度过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后一部分主要描写 “三味书屋” 沉闷窒息、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和学生们的抵制、反抗举动: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文章对比鲜明,笔调生动有趣。
  最后,《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善良朴实而又迷信落后的保姆长妈妈,方正博学而又守旧的寿老先生,固执严肃的父亲,故弄玄虚的陈莲河医生,认真负责的藤野先生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有各的典型意义。
  如《藤野先生》,鲁迅以热情酣畅的笔触,回顾了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读书期间所结识的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心情和深切怀念,赞颂了藤野先生严肃认真、正直诚笃的高尚品格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在这些写人的散文中,选择典型细节、典型事件突出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他们的音容笑貌,带着浓厚的历史感进入散文的画廊。这些作品令人感念的不只是母子之爱、师友之情和人物的命运,它还会使你对造成人物如此命运的社会历史环境作更深沉的思考。世态、风俗、人物和自我的心路历程交织写来,具有丰厚的人生和社会内涵。
  《朝花夕拾》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情感的潜流。作品的情感是真挚浓郁的,既不同于鲁迅小说中的“忧愤深广”,也有别于杂文的恣肆挥洒,即使是有些篇章(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和《无常》)写法近乎杂文,也不过借题发挥,“开个玩笑”。这种真挚浓郁的情感借助生动风趣的文笔表现出来,便形成了《朝花夕拾》独特的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往往包含着作家真挚浓郁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在艺术上,便是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合起来。鲁迅在写作中,严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他对笔下的人物,如实描写,全无伪饰,不虚美,不隐恶,既写出他们身上某些美好的东西,又写出他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点,表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诚然,散文写人,不可能像小说那样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精选的事件片断和艺术细节,对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作突出的描写。鲁迅这些散文的事件片断和细节精选与描写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逼真传神地再现了人物性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刚出场时并不令人喜爱,外形是“黄胖而矮”,尤其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小动作,很像一个传播小道消息的饶舌妇。再加上她夏天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因此,“我”有些厌恶她。但是,正是这位长妈妈知道少年鲁迅喜爱《山海经》后,一声不响地花钱把它买回来,并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种别人不愿做,或者不屑做的事,长妈妈却以实际行动满足了少年鲁迅的心里渴望,以至于多年之后,当鲁迅回忆起这件事时,仍一往情深,充满感激和眷念之情。
  鲁迅在对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的深切缅怀中,没有采用那些过激的言词,而是通过内心的祷告、无言的纪念、念及旧友的儿女等平淡中见真情的描写或抒情追念着他们,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意味。在表达与爱相反的情感时,虽然有时也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然而更多的时候,这种批评却不是表现在字面的色严词厉上,而是深入内容和情节里。《琐记》里写衍太太怂恿顽皮、散布流言,作品都没有作直接批评,而批评却渗透在事实的叙写里。文中还写到他在南京求学的经历,如学水兵爬了几次桅杆,学矿工下了几次矿井,然而“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在幽默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深刻的批评。对于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鲁迅间或也以不满的口气,轻轻点破一笔。如《五猖会》里,他正准备欢欢喜喜去观看迎神赛会时,不近人情的父亲却突然要他背熟《鉴略》才能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即使如此,在文章结尾,鲁迅也只是淡淡地写上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朝花夕拾》平淡风格的形成,还在于文笔的诙谐幽默,表现鲁迅对散文语言的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论及“陆绩怀橘”的所谓“孝迹”时,没有进行正面批判,而是不无调侃地写道:
  “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而答之,“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至于谈到最令他反感的“郭巨埋儿”时,鲁迅写道: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这真是非鲁迅不能道的诙谐笔法。他还善于以夸张的笔调来增添情节的喜剧色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他按照长妈妈的一再叮嘱和新年一早的提醒,给她道了喜,接着作者写道: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天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这里,“冰冷”、“大吃一惊”、“辟天的磨难”等描写,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诙谐笔调。上述这些生动的描绘,幽默诙谐的笔调,无疑从艺术手法上增强了《朝花夕拾》轻松平易的格调,它与真挚浓郁的爱憎情感的抒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这部散文集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独特艺术风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