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倍功半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壹』 幼儿国学启蒙成语故事:事半功倍 手足无措

【成语】: 事半功倍
【拼音】: 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举例造句】: 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韬奋《经历·前途》
【拼音代码】: *** gb
【近义词】: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反义词】: 得不偿失、舍近求远、事倍功半
【灯谜】: 六个月完成年计划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英文】: get 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成语】: 手足无措
【拼音】: shǒu zú wú cuò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论语·子路》:“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举例造句】: 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拼音代码】: szwc
【近义词】: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反义词】: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慌乱
【英文】: scratch one's head

『贰』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故事有哪些

1、李自成前功尽弃(事倍功半)

李自成手下在北京城胡作非为,烧杀抢夺,对那些明朝的官员大肆屠杀。吴三桂都已经向他投降了,他的大将刘宗敏竟然把吴三桂的女人陈圆圆给霸占了。于是乎吴三桂跟他决裂直接跟他开战。

崇祯17年4月29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顺。可是龙椅只做了一天,第二天吴三桂就打到了北京城。李自成只好好仓皇出逃,兵败在湖北九宫山。

2、推行仁政(事半功倍)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

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

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3、玻璃泡的体积(事半功倍)

爱迪生在研究一个科目时,吩咐同校生阿普顿去测量一个梨形玻璃泡的体积。阿普顿是贵族的高材生,不屑地着手计算,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一连换了几十个公式,也无法得出答案。

爱迪生见状,拿起玻璃泡向其中倒满水,对阿普顿说:“您去测量一下水的体积,那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阿普顿茅塞顿开,从此对爱迪生毕恭毕敬。

4、秦王暴政(事半功倍)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5、秋叶成书(事半功倍)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明史》上说他教学之暇,亲躬耕耘,想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

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叁』 一举两得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 jǔ liǎng d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勇士卞庄子敢于只身同老虎搏斗,他听说山上有两只老虎就想去打,朋友劝说等两只老虎争食时再下手可以一举两得。他耐心等到大老虎为了吃到黄牛而咬死小老虎,觉得这时时机已成熟,轻易地打死那只大老虎。
【出处】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晋书·束皙传》

【释义】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收获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相反词】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成语造句】
◎ 把太太接了去,一方面可以使太太负工友之责;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太太教着一班女学生,这不是"一举两得"么!?好在我县教育当局向来只是"办公事"的一个机关:至于教员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他是不闻不问的。

『肆』 成语故事ppt, 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_网络汉语
[读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专孙丑上》:“万属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例句]1.
厂里通过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的效果。
[近义]一举两得
[反义]事倍功半

『伍』 关于事功的成语

急于事功
【拼音】:jí yú shì gōng
【解释】:事:事业;工:功绩。指做事急于求成。

【出处】:《金史·选举一》:“宣宗南渡,吏习日盛,苛刻成风,殆亦多故之秋,急于事功,不免尔欤。”

【示例】: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近义词】:急于求成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急于求成
事半功倍
【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示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
邹韬奋《经历·前途》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反义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事倍功半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事倍功半
【拼音】:shì bèi gōng bàn
【解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示例】: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这岂不是~吗?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近义词】:得不偿失、舍本求末
【反义词】:事半功倍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收效小

通功易事
【拼音】:tōng gōng yì shì
【解释】: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示例】:于是~,择其公且贤者,立而为之君。 严复《辟韩》

【近义词】:通工易事
【语法】:作谓语;指分工合作
疑事无功
【拼音】:yí shì wú gōng
【解释】: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韂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示例】:诸将多曰:“善!”张卬拔剑击地曰:“~,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淮阳王更始元年》
【近义词】:疑行无成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乐事劝功
【拼音】:lè shì quàn gōng
【解释】: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
【示例】: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事半功百
【拼音】:shì bàn gōng bǎi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出处】:清·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所未有也。”
【近义词】:事半功倍
【反义词】:事倍功半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事捷功倍
【拼音】:shì jié gōng bèi
【解释】: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出处】: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既示必死之期,又开可生之路,利害悬殊,事捷功倍。”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陆』 事倍功半成语故事

事倍功半 [shì bèi gōng bàn]

基本释义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 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

『柒』 事倍功半 成语故事

事倍功半【成语抄故事】袭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捌』 功亏一篑的成语故事

功亏一篑 [gōng kuī yī ku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出 处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例 句
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因她的疏忽,终于~。

『玖』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是什么意思

事半功倍,表示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含褒义。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事倍功半,表示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有贬义的意思。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9)事倍功半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

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拾』 事半功倍 事办指什么 功倍指什么

事半功倍 ( shì bàn gōng bèi )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冰心《三寄小读者》:“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
【近义词】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一石两鸟
【反义词】 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