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目的、方式、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具体点O(∩_∩)O谢谢

第1个回答  2013-08-19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课标解读】重点把握商鞅变法前夕的时代特征、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产生的重大作用。【知识梳理】一、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2.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3.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5.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二、目的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三、内容(一)春秋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战国1. 魏国: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2.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四、评价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思维拓展】 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改革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习题点拨】课中思考题1.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几个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壮大自身。2.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公田是土地国有制,私田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们一起在公田中劳作,先干完公田中的事情。3.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解析与探究提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我测评解答:1.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更加彻底,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了世卿世禄制。【走进高考】例1.(2007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答案要点:(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A.周王室辖区缩小 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A.维护周王权威  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C.讨伐弱小诸侯国 D.壮大自身力量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 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 C.推进土地私有化 D.实现富国强兵6.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 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实行“相地而衰征” B.废除世卿世禄 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8.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9.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A.齐国 B.赵国 C.魏国 D.韩国10.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的衰微 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 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 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11.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西门豹12.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13.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15.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材料二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材料二 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云梦秦简·田律》回答:(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2)简要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 — 5 BCDAD 6—10 CBCCC 11---15 BACDB二、非选择题16.(1)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2)“相地而衰征”。(3)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17.(1)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2)古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列入了治国方略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