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 古文

求全部古文题目…初中的 苏教版 只要题目

第1个回答  2013-09-08
《爱莲说》
资料整理人: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朱苏兰 06/6/14
词语解释
可爱者:值得人喜欢的花甚藩:很多独爱菊:唯独李唐:唐朝
莲之出淤泥∶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淤泥:污泥濯:洗涤清涟:清水
涟:水波妖:妖媚蔓:牵牵连连枝:枝枝节节
益清:更加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隐逸者:隐居的花鲜有闻:很少听说
同予者:和我一样的人菊之爱:对菊花的爱好宜乎众矣:应该宜乎众矣:很多
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 ——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不蔓不枝。——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亭亭净植。——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爱好,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文意理解:
1. 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3.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第2个回答  2013-09-08
桃花源记,狼,爱莲说,童趣,山市,木兰诗,口技,三峡,岳阳楼记,隆中对,出师表,晏子使楚,人琴俱亡,鱼我所欲也等等
第3个回答  2013-09-08
童趣,山市,木兰诗,口技,三峡,岳阳楼记,隆中对,出师表,晏子使楚,人琴俱
第4个回答  2013-09-08
+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