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荣格和荣格学

我想了解荣格学相关的知识,荣格是心理学上的一位大师。他创造的荣格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个回答  2013-08-29
三、自性(Self)原型

  人格或精神的统一体,并不是象七巧板那样把各个部分拼凑起来组成的。人格尽管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自性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中是一个核心的原型,就象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一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有时梦中的自性原型以太阳的形象出现,也有时以一种宝物如钻石或宝石的形象出现。不论它以什么形象出现,梦中都有一种安宁、平静、神圣的感受。当一个人说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和谐状态之中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正是因为自性原型在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反之,如果有人说他感到不舒服,不满足,或者内心冲突激烈,感到自己的精神即将崩溃,那就表明自性原型未能很好开展工作。自性原型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一种稳定感和“( oneness)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自性原型是一位内心的向导,它可以影响,调节和制约一个人的人格,促使人格的成熟,使它更为灵敏豁达。荣格这样总结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忠告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强调自性的完满实现,而应该更多地强调对于自性的认识。对于自性的认识才是获得自性完善的途径。许多人一方面渴望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又缺乏起码的了解。实际上,人格的自性完善,是一个人一生中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智慧、责任心和持久的韧性。

  在曼荼罗中,荣格发现了心理完整性的最佳表达—藏传佛教的曼荼罗。荣格看到曼荼罗的深奥含义及其在心理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曼荼罗是心理完整性的原型与象征。据之认为曼荼罗乃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整合的原型与象征,并成为荣格心理学的一种著名分析方式。

  蔓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场”。它是心理完整性的原型与象征。曼荼罗象征包括有以同心的方式排列成的图形,还有辐射状和球状的样式,以及带有一个中心点的圆形和方形。它是一个魔圈,将混乱的事物套进去,这些事务自然归位,变成有序的。曼荼罗也可以是一个圆圈里的十字架和一个破碎的“字”(早期太阳神符号)构想出来。最先被认识到的形象是“日轮”,人们在全世界都找得到它。日轮是在一个圆圈内画着双重十字形符号。如今,人们在基督教教堂里发现这一图案,而且也在西藏的庙宇里也看到它。在远古,谁都未曾想到过把轮子当成一种机械装置,那时侯它不可能从任何外部世界的经验中获得,它是精神的象征物,代表着一种内部世界的体验。在宗教中,画一个圆形中包含一个四方形代表宇宙神秘的符号,常常靠对称来安排神的象征,主要用于佛教徒中的坐禅的观想。在藏传佛教中。信徒经过启蒙后,就要给予特别的指导,教他们如何观赏曼荼罗。这种曼荼罗描绘了和蔼宁静之神和凶恶愤怒之神描绘了对立力量的冲突原始冲动和激情也描绘了神性的闪光在那里一切对立面都归于统一。

  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会失神地凝视曼荼罗,以祈求信仰的治疗力量。曼荼罗的功能和意义是把对立面统一起来,或者导致一种和解。

  曼荼罗中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并不是艺术家一时的心血来潮,或随心所欲的奇想性产物,而是多少世纪以来功德高深的坐禅者,在非常特殊的精神创造环境中,依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想象创作出来的。

  另一方面,荣格通过他个人的经验和治疗工作,已经观察到曼荼罗的共同特征。曼荼罗是心灵失去平衡后,在精神的重新整合过程中自发显现的。

  无论是西藏的坐禅者创造的,还是荣格的病人在梦中和积极想象法中形成的,抑或是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创造的,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根本的一致模式。

  密宗的根本概念就是关于两极性的认识。两极性及其整合是密宗实践的核心:阳性力量与阴性力量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对立面的转化消除了冲突,带来统一。但是通过压抑或否定并不能达到统一,因为它永远是片面的。佛陀在他寻求彻悟的旅途中放弃了苦行,因为他必定已经认识到:实行苦行,就会否定自己的某部分,因而无法获得完整性。他转而奉行中道,后来一直将之弘扬。荣格在《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说到的“虚空”与佛教的“空”,“充满”与佛教的“色”相对应,指出实与虚,生与死,同与异,明与暗,热与冷,以及时空、善恶、美丑等是成双成对,两相对立,相互制约的。荣格的这种二元性的超越和对立极性合一的思想,被某些西方荣格学者认为正是藏传佛教修行的终点,而且认为佛教徒的修炼,是在自己身心的“微观宇宙”中寻求“阴”和“阳”的合一,从而在“彻悟”中体验伟大的宏观宇宙初始的统一和完满。

  荣格的“自性”观念与佛教的“自性”观念也有相似之处。荣格认为,“自我实现”是片面的,人应当寻求“自性实现”,亦即心理完整性的实现。“自性”是人的完善性的种子,是人们心灵深处内藏的珍宝。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获得精神转化。荣格把它称之为自性实现,完整性;西藏佛教则把它
称为佛性。

  四、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曼荼罗是我们内部精神世界达到整合的理想模式的象征,将各种人格面具与阴影以及我们自身的两极性进行整合,是自我完善的目标。如果过分地排斥,压抑自己,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使我们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以在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去排斥、压抑而是应该学会去接纳我们的阴影和缺陷,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宣泄方式让阴影的能量得到安全地释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可以消除冲突,带来统一,但是如果片面地压抑或排斥冲突中的一方,就不能达到统一,无法获得完整性。这就是荣格学对我们如何对待自身两极性问题的重要启示。也是架起沟通东西方哲学和精神传统、心理学和伦理体系之间的桥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