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怀抱僵蛇的农夫的反例

这是一篇议论文,能够反驳作者观点的一个例子,在线急等!!!
如果有满意答案,立即追加分数,如不履行,随你们怎么发帖骂我!

第1个回答  2008-06-26
(一)不要嘲笑怀抱僵蛇的农夫
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欠缺爱的教育。……
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
不要嘲笑怀抱僵蛇的农夫
——对一种教育观念的反思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在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好,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在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从寓言所喻指的角度而言,《农夫和蛇》的背景显然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我倒不是说现代世界已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一国和气,善良的人们不再需要提防坏人的暗算,而是说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更需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其三,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会在他们心里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己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时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太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习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譬如流传甚广的少儿动画片《金刚葫芦娃》,就东施效颦般模仿《西游记》,将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人形怪物“葫芦娃”作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而大自然真正的主人如蛇、蝎子、蛤蟆、乌龟等竟成了可恶可恨的“妖精”。动画片《西游记》,虽较先前的同类节目有所进步,但对某些动物的憎恶情结依然存在。 这当然不只是环保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白,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欠缺爱的教育。这一点,我们甚至还不如古人做得好。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都知道,吴承恩笔下“妖魔鬼怪”化了的各类动物,并不尽然丑恶恐怖,倒多是些可爱可笑的角色,有时还极富人情味。所以整部小说充满游戏色彩,饶有趣味,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会对人性固有的弱点会心一笑,并持宽容的态度。而今人依此改编的各类影视剧,却处处充斥着逼仄陈腐的说教气,把神奇壮丽的大自然描绘得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斩妖斗魔”,踏平坎坷,成了创作者津津乐道的主题。妙趣横生的故事,对人性充满着善意理解的故事,就这样被篡改了,并不断地播放给不明真相的孩子们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扰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自骨精固然糊涂,但并不值得嘲笑,万一那村姑老妇真是好人呢?他宁可让自己冒生命的危险而三次放走白骨精,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位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二)农夫与蛇新说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这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当小时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瞧着图片里丑陋的蛇,总是起一身的鸡皮疙瘩。有时,在路上远远瞧见了麻绳,也会误当做蛇吓得不敢动弹。

大些了,才明白蛇是一种后发伤人的动物,人们怕它,它更怕人,见了人生生恨不得多生两条腿闪快些。只有跑不掉时,危及生命,才会攻击人类。毒液一旦吐出,就得快逃,多数是逃不掉的,下场便是地上那一段无了生机的死尸。或者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无那,人已经成为这个地球上最无畏,最强势的生灵了。自然界的生物少有不怕人的。

人有人性还好,若人有那蛇性就完了。忠诚并不是蛇类的本性,那是狗狗的天性。蛇是不肯做的。蛇是那样的一种动物:面目或可憎或英俊,形象或丑陋或衣冠楚楚,甚或会两句:“YES ,I DO ”,满口仁义礼智信,行的却是李先生的《厚黑学》

对上奴颜婢膝,讳讳诺诺。讨好拍马溜须,词典里绝无“不”字一说。暗地里,眼瞧着人家前呼后拥、风光无限、娇妻美妾。恨不得学那古人来一句:大丈夫应如是。

恨不得夺其位,占其财,霸其妻,再来个居高临下,得意非凡,大笑曰:你也有今天,哈哈哈,非辱之而后快不可。

怪不得他也,蛇的天性就是如此的。指望着他念你当年一一饭之恩?谁想蛇早恨不得当年下作样世上无人得见。你见了,便是你一大死罪,非脱你几层皮不可。

世人多是恩将仇报的,人性如此,蛇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各人自扫门前雪算了,宁得罪君子,莫与小人沾边。宁可帮君子,也莫帮了小人。小心反咬一口呢/。

忠诚,本来就不是蛇的天性,农夫还是不够聪明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