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人成长的背景影响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产生所谓的“爱情”,爱情的本质就是这样么?

不管童年时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 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第1个回答  2014-06-18
人=肉体+思想,思想中最核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何而来?直接经验(个人经历)+间接经验(书本或别人告诉你的)
每个成人都有童年经历,肯定与人生三观的形成有关联,但不是必然会起到绝对作用.心理学流派众多,不可全信.
经验实践>影响价值观形成>指导作出行为.人们选择爱人大多数由审美相关的价值观起作用.也有一种基因天生吸引的说法
所以成长背景影响"爱情"选择而不是成长背景决定"爱情"选择.
"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不唯心主义,而是揭示了一个心理学规律.追问

比如心理学会认为一个从小缺乏父爱的女孩日后选择伴侣更倾向于年纪比自己大的。这可能是人完善自我的需要吧。“人们选择爱人大多数由审美相关的价值观起作用.也有一种基因天生吸引的说法”,审美的价值观是什么在起作用?

追答

人有情感转移的能力,可能是一种自我完善,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本人暂时没有见过明确的学术报告.
人有多种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求知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
关于审美属于美学研究内容,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才是美,为什么是美的,怎么追求美一系列问题.(选择爱人也有择美标准,有人认为胖美,有人认为瘦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丑判别标准,这些判别标准观念来自对美的认识和影响对美的选择)
择偶原因包括情欲冲动的生理需求,社交需求,求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把选择什么样的爱人也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爱情"取向=能产生生物素的生物体+审美的观念认识,(客观事物+主观意识)这两部分某个环节出了异状都有可能导致取向发生转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19
你过分强调环境,不,严格的说是过去经验这本来就是错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