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的解释

要越简练越好,不要罗嗦啊

第1个回答  2022-11-09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白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第2个回答  2008-05-21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同志写的,毛泽东1945年在重庆谈判时,发表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可这首词并不是他当时的即兴之作。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创作完成的呢?“他也喜欢抽烟,在烟的这个烟盒上写了,构思了就写了,随手就扔了。”
雄浑的大漠,壮美的高原,奔腾的黄河水,这是一个产生史诗的地方。那些声名卓著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早已久远的历史仿佛可以触摸得到,在陕北,一种豪迈唤起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诗兴,他大笔一挥,书就了气吞山河的诗词《泌园春?雪》。
诗朗诵《泌园春?雪》第一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以惊人的胆识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应诗人柳亚子的要求,毛泽东抄录了自己作的词《泌园春?雪》相赠。柳亚子看后大为感动,他即兴和了一首,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将词发表了。正是这首《泌园春?雪》,让国统区的人们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文人风采和领袖气概。
1945年11月14日,发表在当时重庆的《新民报晚刊》上,所以当时一发表以后,整个当时的山城为之轰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到这个报纸以后,震惊得报纸都掉到地下了,所以召集了一帮文人要写诗刊压倒毛泽东,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压倒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写的这一首词当时在整个中国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
1945年轰动重庆、轰动全国的词《泌园春?雪》不是当年作的,而是九年前的1936年,在这个叫袁家沟的地方写下的。
那时的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值抵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冬季。红军在瓦窑堡开了个会,决定东征,把抗日的烈火烧到华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路东征到了黄河附近的榆林市清涧县,1936年2月5日,红军进驻了袁家沟。
2月7号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毛主席就当时住在这一孔窑洞里面,住在这块当时那一天可能下得雪很大,所以毛泽东工作了,大概2月6号工作了一个晚上,工作一个晚上,起来散步的时候看到漫天的大雪,毛泽东是湖南人,来到陕北以后看到这么大的大雪,所以他就散步上到那个山顶上,看到当时的整个北国风光,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到整个黄河里边“顿失滔滔”,所以他诗兴大发。
毛泽东在袁家沟的这孔窑洞里住了十五天,他伏在火炕的小桌上创作了《泌园春?雪》,那个原本普通的小炕桌,今天被当作文物保管在延安的博物馆。窑洞里除了家具是新添的以外,其他都是当年的样子基本没有变。
当时的整个的形势对毛泽东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从他个人的整体,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尤其是到一个冬天,可能从这个生理上也罢,生活上都很不适应。就是在这么一种非常艰难,从革命上、从身心上、从生活上非常困难的局面,可是他住在这个土窑洞里边,而且尤其是看到这个北国风光以后,他有那么大的气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毛泽东是个坚定又乐观的人,他在陕北写了许多理论著作,也写了许多诗词。写诗对毛泽东来说是个乐趣,由于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有了创作冲动的时候,总是顺手逮着什么东西就写在上边,所以,有很多诗词都遗失了。说起来,《泌园春?雪》也是毛泽东的偶感而发,随意之作。
毛泽东的诗大部分是写于马上,很多都淹没了,很多诗他就是随手,他也喜欢抽烟,在烟的这个烟盒上写了,构思了就写了,随手就扔了。很多(人)喜欢他的诗,就把他的这些诗拿到手,最后毛泽东回忆以后,把这些最后完成他的诗。所以在这块地方,也就是毛主席是他最后指挥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块地方,也是他诗兴大发的一块地方。
毛泽东在榆林的8个县36个村子留下了足迹。1935年毛泽东进入陕北,1948年他又从陕北东渡黄河走向全中国,在陕北的十三年当中,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队伍,励精图治,诠释着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一般人眼里,陕北只是一块穷山恶水,大部分地区就是这么丘陵沟壑,可是在毛主席来说,这块地方是一块宝地。因为他来到这块地方,当时正是处于中国革命最低潮的时期,就是这块地方的最普通的劳动群众养育了他,而且毛主席基本上在十三年时间,他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山山水水。所以他对这一块土地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毛主席最后深富感情地说:陕北是块好地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5-21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第4个回答  2008-05-18
这是北方的风景啊!千里万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飘飘的落着。老远望去,长城里边和外边,只是一片空旷;黄河高高低低,波浪滚滚的河水,一下子冻结不流了。一条一条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块一块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动,要和老天比一比谁高。等到晴天,看鲜红的太阳照起来,像个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可惜那,得到胜利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 太祖,武功虽然很大,对文化的贡献却嫌少。名震欧亚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骑马射箭打胜仗。这些人都过去了,算算谁是真英雄,还得看今朝。
第5个回答  2020-10-01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对《沁园春雪》这首声乐作品所表达的豪放,大气磅礴的情感以及其悠扬的曲调进行的简单赏析。该作品的歌词选自于我国的伟大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词。真可谓气势能敌须弥,品读一下便是人觉得荡气回肠。而这首作品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生茂和唐诃。在这两位作曲家的谱曲下,更加的烘托了这首诗词的壮丽与豪迈。相信所有接触过这首作品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手足频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沁园春雪》 磅礴 浑然天成 振奋人心
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很悠久。而对于音乐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是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演绎什么风格的作品,都必须要用感情去演唱(演奏)。不然。就算音乐在优美,技巧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音乐是声音艺术,情感艺术,音乐的内容表现与文学。绘画等全然不同,音乐中不可能说出具体的人的高,矮,胖,瘦或具体的高山流水,而只能通过音响模拟。形象勾画,通过人们的联想而意会出这些“形象”,所以还说音乐是“想象艺术”。因此,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是首要的,也是音乐作品内容的主体。
我们就拿我国著名的声乐作品《沁园春雪》来说吧。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相信对于搞声乐的朋友来讲,这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作品。而我们喜欢这首作品除了觉得作品的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