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圆圆《在爷爷那,曾有个家》一文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昨天中午监考115班历史归来,我的小组学习搭档――蔡圆圆将她的《在爷爷那,曾有个家》分享给我,并要求我把自己写的也分享给她,说实话,她写的文字比我写的有温度、有内涵得多,我真的不太敢、也不好意思把自己拙劣的成品分享给她看,在她的一再要求和鼓励下,我终于大着胆子发给了她。

昨天我手里有6个班的历史试卷没有改,我和她交流时,才刚刚开始阅卷(一个班的历史试卷才刚刚开了一个头),我粗粗的看了一下她的那篇《在爷爷那,曾有个家》,对于我这种笨拙加反应迟钝的人来说,除了感动,还有感觉有点大作家曹文轩在《草房子》里的追忆过往的味道之外,我就真的说不出什么话来了,并且,还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读后感!(这一点,请圆圆谅解,我一定努力争取做个好伙伴!)

今早八点开始监考109班生物,我现在就是在考场现场再读她的文字,再来安心体味她的作品的(大家有木有觉得我太不敬业了!)

我觉得她的文字有些优美而感伤,优美的是娓娓道来中,透露出的对爷爷的怀念,感伤的是爷爷及爷爷老家的黄色土坯房永远的消失在了记忆中!她因为爸爸妈妈为生弟弟躲计划生育,才一岁半就被留老家和爷爷呆在一起,5岁多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爬树玩,被挤掉进池塘而差点死掉,6岁多的时候终于被爸爸妈妈接到身边,可是,年幼不懂事的弟弟“认为我是外人,用牙在我双臂上盖满紫的红的章,旧的没化新的又来。”看到这些文字,我体会到了作者童年的艰辛!

“虽然这样,我心里应该还不太承认那是我家。所以,每次爷爷来,要离开时,我就开始黏着他,要和他一起回去,一直到我上小学还是这样。”“印象最深的一次,爷爷来看我们,要走时,我从三楼追下去,绕着校园跟到校门口,爸爸追在我后面,也跟到校门口,爷爷怎么走的,已完全不记得,反正我是被爸爸拽回去的,想必我双脚一直拖在地上阻挠他,他干脆拎起我,想必我全身使劲摇摆还哭喊着叫“公(爷爷的意思)啊… …”,他摘了树枝直接打在我身上。”通过这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作者与爷爷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我从小与爷爷也是感情非常好,好到超越了与父母、弟弟之间任何一个人的感情,在我的爷爷哪里,我也有着深深的遗憾,爷爷去世时,刚好老公的父亲也去世(他在爷爷前3天去世),本来我在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小学教书,但是,听到老公从昆明市打来电话,我还是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搭乘私人面包车到昭通,再转大巴回曲靖市,路上没有一点耽搁,而后又马不停蹄的坐巴士回罗平县(幸好老公家就在县城边上),当晚到了都十点半多了,老公骑电动车带着两岁的儿子来接的我!回到家里,累到不想吃饭和讲话,就在我回到罗平的第三天晚上,小姨哭着打来电话说爷爷去世了,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成了我心里久久不能抹平的褶皱,现在在睡梦中都还能常常梦见我的爷爷!圆圆对爷爷的那一份情感我是比较能够体会的!

圆圆的文字有力度,深深地打动了我,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感激有幸跟她一个组,这是一篇像回忆录一样的文字,读后,温暖、感动、纯真的感觉扑面而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