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浴火重生的必读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这本《持续的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5本积极心理学系列的最后一本。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一本书中,“打”了自己的脸,而且打的十分漂亮,对于能够对自己已经长时间的理论进行如此明显的体系修改和不足的反思,十分让人敬佩。

其实这个内容单从原版书名就可以端倪《Flourish: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对于Flourish这个词,解释很多,我最喜欢下面这条:
Flourish:to be at the peak of condition.

同时,塞利格曼还为Flourish这个目标提出了量化的KPI:到2051年,全球51%的人将拥有蓬勃丰盈的人生(flourish life),称为“51”计划。

苏德中博士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实现蓬勃人生比例最高的是丹麦,大约有33%;而最低的则是东欧国家,只有大约7%的成年人实现了蓬勃人生。苏德中研究团队在中国的初步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实现蓬勃人生的比例不超过15%。

在我们更新幸福前,先来回顾一下Happiness这个概念,他包括3个部分:

在本书中,塞利格曼博士对于Happiness做了总结:

那么更新后的Well Being这个概念我们该怎么解读呢?相比Happiness的积极情绪、投入与意义,Well Being分为5个部分:

对比Happiness,塞利格曼对于Well Being做了如下说明:

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是讲什么的,他回答说:“他人。” 积极很少见于孤独的时候。你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喜不自禁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感觉到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呢?上一次为成就而极端自豪呢?即使我不知道你在生活中何时经历过这些闪光点,我也能知道它们的特点——它们都与他人有关。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发现,被人爱的能力是关键。社会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则认为,孤独对生活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这让我们不能不相信,对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基石。

大脑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而不是物质问题。 社会性是人类已知的最成功的高等适应形式,它甚至比眼睛的进化作用还要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蓬勃人生(Well Being的目标是Flourish),如同塞利格曼对于升级后系统的描述中所说,新的系统是可以量化的,如下表。当你具备核心特性(必须具备)与附加特征(至少包括3个)时,就可以说达到了蓬勃人生的人生目标了:

公共政策来自测量数据,而我们以前一直只测量金钱、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政府的得失只能用它对创造财富的帮助来衡量。不过,到底什么才是财富呢?在我看来,财富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生产更多的财富,而是为了使人们蓬勃发展。现在,针对公共政策,我们可以问,建一所新学校,而不是新公园,能增加多少蓬勃发展程度?我们可以问,一个麻疹疫苗接种项目与另一个成本相同的角膜移植项目,哪一个能带来更多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问,一个通过为家长提供补贴以鼓励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里抚养子女的项目,能增加多少蓬勃发展?因此,在幸福2.0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测量和发展蓬勃人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问:是什么能真正地让我们幸福?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本书中简介了全过程的14个疗程:

本书篇幅较前几本长,可能因为跨度比较长,对于之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行动和结论做了总结,简单收录如下:

本书中还新提出了具有强力论证的相关内容:

日本有三项有关“生活价值”的研究都表明,即使在保持传统的风险因素及生活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高水平的“生活价值”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在一项研究中,缺乏生活价值感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比有生活价值感的人要高出160%。在第二项研究中,有生活价值感的男性与没有生活价值感的男性相比,前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只是后者的86%;对于女性也是如此,但没有这么显著。在第三项研究中,生活价值感高的男性因脑卒中而导致死亡的风险,只有生活价值感低的男性的28%,但没有发现与心脏病有任何关联。

有多种可能的生理机制,其中之一是免疫系统。朱迪·罗丁、莱斯利·卡门(Leslie Kamen)、查尔斯·德怀尔(Charles Dwyer)与我一起于1991年采集了年老的乐观者以及悲观者的血液,并进行了免疫反应测试。乐观者的血液对于病菌的反应更活跃,产生了比悲观者更多的抗感染的白血球和T淋巴细胞。我们排除了抑郁和健康程度的干扰。

肝脏产生过量的纤维蛋白原(一种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可能是另一种生理机制。纤维蛋白原越多,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凝块就越多。面对压力时,积极情绪较多的人会比那些积极情绪较小的人表现出更少的纤维蛋白原反应。

抵御心血管疾病的另一条令人惊讶的可能途径是心率变异性,它是心脏跳动间隔的短期变化,部分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控制。该系统能够使人体产生放松和减压的感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率变异性水平较高的人们更健康,较少患心血管疾病以及抑郁症,而且有更好的认知能力。上述机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它们只是合理的假设,但其中每一个都可能是双向的,即乐观会保护健康,悲观会削弱健康。

首先,要面向未来——多憧憬未来,而不要沉浸在过去中。不只为了你个人的前途而工作,更要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这所学校、为了你的国家和你至爱的理想。其次,要运动!

在体质状况差的人群中,体重正常与肥胖的人均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与胖瘦的关系似乎不大。在体质状况好的人群中,胖人和瘦人的死亡风险都比相应体重的体质状况差的人要低得多,体质状况好的胖人与体质状况好的瘦人相比,死亡风险只是稍微高了一点儿。我现在要强调的是,体质状况好的胖人,死亡风险并不高。 这一点与日常人知有强烈违和感!

肥胖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沙发土豆”的问题。肥胖会导致死亡率的上升,缺乏运动也会如此。

这些结论对肥胖的成人很重要。大部分节食方法都是骗局,在美国,2010年有关节食的消费已经达到590亿美元。按照任何一本畅销书推荐的方法,你都可以在一个月内使体重下降5%。问题是,80% 95%的人又会像我一样,在未来3 5年内恢复至原来体重,甚至还会更重。节食可以使你瘦下来,但通常只是暂时的。而且,它不会使你的体质更好。

相反,运动不是骗局。有很多的人积极运动并坚持了下来,还能因此保持持久的好体质。运动是可以坚持的,而且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节食则没有这些特点。运动不会使你看起来更瘦,但它能够降低死亡风险。一名强健的运动者,平均减重不会超过2.3千克。

传统概念中,金钱和生活满意度的人知如下:

这也造成了GDP作为衡量国家实例的片面和遗憾,这样的标准不仅仅是主观的。由于测量幸福已变成社会科学领域被人接受(即使不完全被尊敬)的尝试,我的好朋友理查德·莱亚德提倡把幸福(心情好而且认为生活是令人满意的)作为常用的度量标准,因此我们对政治的评价就是它能带来多少幸福。衡量幸福比仅衡量GDP进了一大步,这也是幸福1.0理论倡导的,但这还不够。第一个问题是,幸福是一个完全主观的目标,缺少客观的测量方式。积极的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既有主观又有客观的成分:不只是你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还有人们对你的感觉如何;不只涉及你的意义感(你有可能被欺骗),还涉及你属于及服务的伟大使命的程度;不只是你对自己所做的感到有多骄傲,还有你是否真正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对你关心的人和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多重要。

对于幸福心理学,反对声音比较强烈的“埃伦里奇错误”(Ehrenreich error)混淆了两种不同的乐观主义: 对现实没有影响的乐观主义和对现实确有影响的乐观主义。 关于明年能否从费城看到日全食,我个人的期望对此毫无影响。而对于股票的未来价格,投资人的乐观和悲观则会对市场产生强烈的影响。

最后,再次声明:积极心理学(以及这本书)完全是关于反射性现实的科学,而不是主观臆测的成功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