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古今第一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苏轼杭州任满,因他的弟弟苏辙时任济州太守,兄弟感情笃深,他便上书请求调任密州。神宗应允,苏轼于同年入密州任太守。

    到了密州,苏轼写了不少千古传唱的绝美词作。其中最有名的便要数他那两首《江城子》和《水调歌头》。其中的《水调歌头》已然成了中秋词的绝唱,而那两阙《江城子》更是赢得了“千古第一悼亡诗”和“开豪放词派先河”的美名。

    其实在此之前,苏轼多以诗作著称,并不写词,但在杭州任上,因为结识了张先并受其影响,苏轼渐渐地爱上了写词。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又因为其包容大度的性格特点,无事不可入诗,无诗不可入词,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豪放大气、缘情言志的新词风。那么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这阙被称为“豪放词派鼻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果然是千古豪放的第一之作,词一开篇,太守狩猎那雄壮气势便生动鲜活地突显出来了!苏轼自称“老夫”,一个“狂”字溢于言表。其实他这时候也不过39岁,正值壮年,但因为郁郁不得志,所以心态渐老。一个“狂”字,更显得英气逼人。

   

接着,左牵黄,右擎苍。此典故出自于《梁书•张充传》,说道:“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黄”。而《礼记》则有关于出猎的正确描写,右擎苍。故而,张充可能是一个左撇子。同时,也透漏出了苏轼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训诂求真,这点在当年考试论文“尧与皋陶的三杀三恕”中已有了明显的体现。

    随后苏轼写道:亲射虎,看孙郎。可见,此时的苏轼英雄气概逼人,丝毫不逊于当年骑马射虎的孙权。这一方面是由于全城人同来为太守打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刚喝了点酒。苏轼喜欢喝酒,这在我们之前的文章就已经提到过。其次,他喝酒还有一个习惯,不喜欢大口饮牛一般直灌,喜欢一口菜一口酒地慢品着;与之同时,他又深知自己的酒量不如张方平、欧阳修那些人,所以喝起酒来,尽兴既可,不必烂醉,每到微醺之时便止。如此的苏轼,喝酒只是为了寻找半醉半醒之间的那种感觉,他自己也曾写过一篇《酒赋》来谈论他喝酒的乐趣。他说:“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可见,是真名士自风流,不在于量的大小,而在于灵魂的放纵。

    如此饮酒射猎,又有全程兵士百姓跟随,苏轼应该是一直充满着快乐激情的。然而笔锋一转,忽然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就是苏轼,玩得正好时,忽然又引起了愁苦之情。

    他在此处引用冯唐解救魏尚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一腔抱负,希望朝廷能被加以重用。其实,冯唐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地位比魏尚小低多了。但因为直言进谏,让汉文帝重新启用魏尚,这样家国情怀,这样的直言不讳,这样的大义凛然,果真令人钦佩,果真令苏轼钦佩。

    随后又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他那一腔的报国热情彻底地抒发了出来。这便是苏轼,这便是真正心系国家的英雄志士。不像朝堂上的李定、苏亶等人,只知阿谀奉承,只会欺上瞒下。苏轼的情怀,是真正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纵然最终愿望不能实现,纵然最终心中的热血渐渐冰凉,但他那最初的希冀,依然是英雄气概,无愧天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