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 醒 思 维 ——读《美国语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吴月竹

 这是一套美国中学的语文教材,读它,可以联想到自己上语文课的情景,也可以想象得出美国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的样子。

 对于我们来讲,常常不知道语文课上要学什么,每天的主要工作,除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整理、记忆和现代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外,其他方面的任务,有之寥寥;无之也无所谓。通读《美国语文》,这个语文教育的他山之石,给了我们别样的体会和答案。

课文的选编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它既是语文书,也代表了一部美国文学史。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到美国诞生,再到内战期间,直至到美国一步步走向繁荣,自然,所选的文章都是能够代表美国某一时代的社会进程或历史转折关头思想引领的名篇佳作。这样的编写顺序,本就是一个亮点。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如果学习语文,是单纯的学会遣词造句的话,意义的确不大。 美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以通史为背景,将文学史的脉络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就是有意地引导学生以文化为背景,文字为载体,文学为框架,对于历史和社会问题给予关注和思考,从而强化思维的拓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才是美国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

我将我们的高中教材和美国的语文教材进行了一番比较研究后,感受颇深。以我们的语文必修四为例,美国有可以代表他们时代的经典篇目,我们自然也有。我们的课本选取了四首著名诗词,对于诗词文字的鉴赏,编写者考虑的角度非常全面:有时空对比抒发情感,有以景抒情,有景物烘托,有叠词的作用。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上面这些艺术手法都能熟练地运用,那文学功底和技巧绝对出类拔萃。编者的苦心因此可鉴。而美国教材中在讲解经典短篇小说《生火》的时候,除了课文正文之外,一共有三十三个问号,没有一个涉及到艺术手法。书后的讲解,涉及到文学的小标题有:“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微型写作课”。在引导读者设身处地地感受思考主人公的经历之后,将注意力放在体会文章中各种问题的对立、冲突上。理解文章,不仅用眼,更重要的是用脑;用脑不仅在体悟,还必须盯住矛盾解决问题,现场中自己不能缺位,且要直面问题,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一篇或多篇文章在美国的课堂上,不是一堆写作手法聚拢成的压缩包,而是情感,是思考,是时代,是阅历。

 “微型写作课”的设计,是我个人认为书中最出彩的地方。

 想起我们的一些作文课,尤其是为了应试而让我们的老师颇费心思的课,是我记忆中最无聊的课,因为老师特别强调高分作文必须是这样的:第一段,排比句,造势;第二段,叙事;第三段,叙事;第四段,夹叙夹议;第五段,啊!我爱你!......这是记叙文;关于议论文,套路就更深了,这里不再赘述。不是老师不好,而是我们都在一个模式里;其实,老师都很负责敬业的。这里要探讨的是,我们是否搞清楚了作文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这个板块,首先,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与大众普遍接受的看法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然后,将问题留给学生,学生在相反的、对立的观点之间必须进行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是对学生从思考到写作方法的引导,如何运用逻辑和证据推理,如何进行构思、写稿和修改等。 让你先学会思考,而后学会如何表达这种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不会思考,写作就无从谈起。课文及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呢,正是为思考的展开和写作的推进提供了素材与依据。

这让我想起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的时候,有个关于“蔺相如是一个善于钻营的小人”这一毁三观的的观点,让许多同学都感到手足无措,最后,我们大多数同学自此都认为蔺相如是个小人了。须知,无论你说他是小人还是说他不是小人,都必须在掌握了大量的可信的史实基础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扎实的结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边倒的观点,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别人不同的观点,换句话说,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思考来辨析别人的观点并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些高中生,缺乏这样的训练久矣。

而微型写作课这个版块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也同时回答了上面所提出的写作为了什么的疑问:为了学会如何严谨地思考,书中指导写作的过程首先就是引导思考的过程;而后才是写作技巧的运用,运用的目的是,如何准确、清晰、严谨地表达你的思考成果。特别提醒我们,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这是常识。

 基于问题,学会思考。上文提到的那篇小说《生火》的研读,多达三十三个问号,即使在中国也是一个容量超大的课堂。我们课堂的大容量,主要体现在需要接受和记忆的知识量的庞大;《美国语文》呈现出的大容量,则是让思维高速高效地运转,把大量的材料加工成自己的思想,而技巧永远都在思想之后,是思想最忠实的仆人。 我们中有不少的学生,他们有着超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却始终在沉睡。

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各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也无需厚此薄彼;我们在文字文学和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好好地提取和继承。这里通过对他山之石的借鉴,想明晰的结论是: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和思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教学为根本的语文教育,应当把思维和思想放在首位;学会思考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思想丰富了,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和工具才能真正地派上用场;忽视思维和思想而只关注语言技巧训练的教学,就像驱动着空载的车辆无目的地狂奔一样无效而浪费。

 既然语文教育是唤醒的艺术,那么,它一定是从唤醒思维开始的;唤醒思维,也是一个人思考力、创造力的开始。 科学的教育,首先,从起点上,就必须是科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可疑甚至错误的,那么过程和结果都会有问题。放眼而观,不仅仅是美国,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和教法,科学的原则,都是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