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初识《二十四孝图》原文,看到芦衣顺母,卖身葬父,鹿乳奉亲等故事,颇为感动,大概是一向喜欢听从书中所言,没有辩证想法的缘故吧,一心只想着赞美故事中的主人公,甚至考虑过如何效仿。但又因为自己孝心不足,幼时还会产生愧疚之感。读罢鲁迅先生所言,却有共鸣。

此文要引出《二十四孝图》,前面铺垫不少。鲁迅先生向来不喜欢含糊其辞,喜欢就颂扬,不喜欢就鞭挞,表达观点鲜明。于文章开头他就明确提出‘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鲁迅先生所言‘每当看到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深深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儿童的同情,对中国儿童阅读现状的担忧。随即,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和同窗小友的童年,想到在封建教条的约束下,孩子们只能光明正大地学习‘’人之初,性本善‘’等枯燥的文字,孩子对图画的渴望被扼杀在摇篮里,现实不允许他们的渴望变为现实。

作者无奈,不过想起图画,他倒是联想到了《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所谓的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他认为,阴间是没有所谓的"绅士"和"流言"的,确实是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鲁迅先生对于阴间是颂扬的,他在颂扬的同时,其实暗含着对于现实中丑恶现象的讽刺。虽然鲁迅先生清楚地认识到"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他还是继续写下去。鲁迅先生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有一种常人无可匹敌的勇气。

铺陈许久,终于到了鲁迅本人对《二十四孝图》的看法了。本来他对于父母是极愿意孝顺的,但阅读完二十四个故事后,他却对做孝子绝望了。鲁迅先生在这里倒叙,先讲感受,再谈理由,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向下读,我和鲁迅先生确实有共鸣之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或许可以做到,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有点超乎寻常。我幼时读只会想是谁那么傻,这个孝顺不合乎情理。这点就是共通之处。但我却说不出个怎么个不合乎法。我只当神话故事来读,并未想太多。长大了,读书渐渐多了,才明白这是一种封建主义孝道,显示了封建社会思想的落后。我想,鲁迅先生作此文时必定包含着无尽的愤怒。

鲁迅先生在那时,对于二十四孝图很多内容着实不解。鲁迅先生有疑问必定探其究竟,他查阅古书,知老莱娱亲在原作《孝子传》中并无如此虚伪;知郭巨埋儿有所改编。也许正如相关评述者所想,本来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孝子们的故事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真实的感受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先生极力回忆幼儿时自己的所思所想,站在儿童的视角作文,以最现实最纯洁的心灵表达想法,与此同时分析儿童的心理。如,在讲述老莱娱亲故事时,先生提到:招其反感的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不愿听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长者本来赠书给先生,教其为孝,但事与愿违,先生看此书后心生芥蒂,他怕听到父母愁穷,怕白发的祖母,怕和郭巨的儿子落得一般结局。这就是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回忆之后,先生又站在成年人的视角,极力批判那些“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道学先生,批判这种孝道在无形之中对儿童本性进行摧残和压迫。

古人言,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是千百年间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但孝不是愚孝,不是去做常人所不能做,如卧冰求鲤。孝需要记在心里,落于行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必轰轰烈烈,可以是对父母时常的关照,可以是做力所能及之事。我们要辩证看待古人留下的文章图画,需要有独到的现实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必要之时,需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敢质疑,敢发声,做有主见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