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道川禅师偈颂》与《题西林壁》浅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道川禅师偈颂》与《题西林壁》浅析

文/顺其自然

第一首偈颂:

偈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道川禅师(南宋)

看过明空老师和陶语老师经典偈颂的精彩分享之后,很受启发,在此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有错谬之处,还请老师点评,再次感恩两位老师的智慧分享!

本偈颂的前四句,可以以“画”为题,亦可以与画无关。这是一首蕴含哲理和充满禅意的诗!

以全新视角去观察和体会,因视角不同,所呈现在眼前的视觉就不同。以“画”为题,“画”即心想,即心画——观心,用清净本然智慧之心去观察,则一切本自无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视角学是无限拓展的,如摄影师站在不同的视角下,所观之世界,景色也各异。比如同一件事情,大家看到以后,就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发表了不同的见地与见解,这就是视角之不同所展示出不同的画面与境界!

远观山有色:用清净智慧的视角去观察,一切万物清新自然,无拘无束。山与色,有色其实又无色。远观,只是表面之意动,不辨其真伪,说明现象是虚无缥缈的!

近听水无声:用清净无为的智慧视角观察,水是默默无语,水利万物而不争,且谦卑低下,润化万物而无声,水之本性,无为而又无不为。水的现象,迁流不息,幻生幻灭。这种无常的变化也映射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春去花犹在:春,时光在飞逝,万物在更替。花,这里指本性,亘古不变,不生不灭,清净本自具足, 清净自性在妙用时可彰显万千繁华的大千世界!

人来鸟不惊: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但本心依然如如不动,心无挂碍,不生贪着,清净无染!

头头皆显露:用清净智慧视角去观照万物,在智慧的观照下,一切染污,就像阳光下的露珠瞬间消融,真实的显露出万物的本然!

物物体元平:用圆融视角去观察事物,照见天下万事万物的本色,都是空性的,如三法印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四法印:有漏皆苦)!

如何言不会: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时时体悟到真理的本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生万法,心境不同,感悟就不同,道是无语的!

只为太分明:被幻相迷得太久远了,迷失了自我,以假乱真,妄想纷飞,执着贪取,沉迷而不自知,若能守住真心,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发,本偈颂在究竟圆满智慧的观照下,一切皆是朗然寂静和圆满祥和的,他是自性的自然流淌……。

在圆融智慧的观照下,广袤宇宙与世间万物皆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存在着,皆在瞬息万变,如梦幻泡影般幻生幻灭的,一切皆无常,没有一样能够人为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之假相,放下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贪婪之心,回归到自然祥和的清净本心之中,这才是真正的道!

第二首偈颂:

偈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宋)

这首诗句的寓意深远,人人有不同的感悟和启迪,它是一种文学赏析,又是深含哲理,能启发人的心智及拓展思维空间,并可无限伸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人所处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异,一峰一岭,你能说这就是山吗?若只凭一种视角看事物,看到的就只是单一和片面的认知,因为看问题的出发点各有不同,时刻变换角度,因物寓理,因为视角有不同,世界才有了不同寻常的精彩与声音。

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视角不同,所观之物也各有千秋,一件事情,如果万人观察(看),就成为了万花筒,所看到的结果也是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世界的本然就是千姿百态的,这也是视角的魅力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首诗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智慧的视角去观察万事万物,方可寻得庐山真面目,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沉迷在表面现象之中,无论景色还是心境,都还在沉睡之中,来来回回走迷宫,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一定超越幻相,做一个旁观者,旁观即无我,无我才能自然、理性、无执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首诗给我的启发,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执着于事情本身,要换个视角看世间,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精彩,世界有无限种可能,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应对世间万物,这样行走于世间,一切的人、事、物就会变得简单明了,自我缠缚的烦恼也会不伏而自降,生活就会变得非常惬意、自在与美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