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下:集大成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2021.09.24周五晴Day267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09

《孟子》万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1]不事,非其民[2]不使[3]。治则进,乱则退。横[4]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5]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6]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7]于我侧,尔焉能浼[8]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9]宽,薄夫[10]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11]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12]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13]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14]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1]非其君:并不是理想中的君王。

    [2]非其民:不是理想中的子民。

    [3]不使:不役使。

    [4]横:暴。

    [5]顽:贪婪。

    [6]遗佚:不被重用。

    [7]袒裼(xī)裸裎:赤身露体。

    [8]浼(měi):污染。

    [9]鄙夫:心胸狭窄的人。

    [10]薄夫:刻薄的人。

    [11]接淅(xī):淘米。

    [12]而:则。

    [13]金声:指由金属乐器钟等最先发出的声音。

    [14]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去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去听丑恶的声音。不是他认可的君王,他就不会侍奉;不是他认可的子民,他就不会使唤。世道稳定便会出来为官,世道混乱便退隐不出。有暴政的地方,就居住着暴民,他都不愿意在此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好比穿着礼服礼帽却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殷纣王在位时期,他居住在北海边上,等待着世道太平的那一天。所以听到伯夷作风的人,贪婪也会变得清廉,懦弱也会变得意志坚定。”

    伊尹说:“什么样的君主不能够侍奉?什么样的子民不能够使唤?天下太平的时候出来做官,天下混乱的时候也要出来做官,说:‘上天孕育了这些百姓,就是让先知的人来引导后知的人,让先觉的人来唤醒后觉的人。我,便是上天孕育的先觉的人。我也将会根据这一道理来开导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间的百姓,有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没有被尧舜的恩泽所笼罩的,就好比自己将别人推进了沟里一样——他自愿将这种天下重担变为自己的责任。

    “柳下惠不因侍奉不好的君主而感到羞耻,也不会因为官小就辞职。做官不会隐藏自己的贤能,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不被重用也不会心生怨恨,穷困潦倒也不会心生忧愁。和乡下人相处,心情自在也会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旁边,又能够对我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说过柳下惠作风的人,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心胸开阔,刻薄的人也会变得敦厚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拿着还没有淘完的米便走了。从鲁国离开的时候,说:‘我们可以慢慢地行走,这是在离开自己的祖国啊!’可以快的地方就快,应该慢的地方就慢,可以住的地方便住,可以做官的地方便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圣人里面最为清高的一个;伊尹,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一个;柳下惠,圣人里面最随和的一个;孔子,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一个。孔子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和奏乐一样,镈钟声起,玉磐声收。镈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理地结束。有条理地开始,是智慧的事;有条理地结束,是圣贤的事。智,就好比技巧;圣,就好比力道。就好比百步穿杨的箭法,射得到,靠的是力量;射得中,靠的就不单单是力量了。”

  【解析】

    这一篇,孟子主要论述的是孔子的“集大成”。伯夷、柳下惠和伊尹虽然都是圣人,但是他们也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孟子以百步穿杨作比喻,说明射箭是力和巧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而孔子恰好将所有的优点都集于一身,属于“集大成者”。

    二

    【原文】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1]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2],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3]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4]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5]则食。虽蔬食[6]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7]见帝,帝馆甥于贰室[8],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9]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

    [1]挟:依仗。

    [2]孟献子:人名,鲁国大夫仲孙蔑。

    [3]费:春秋时小国,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

    [4]亥唐:人名。

    [5]入云、坐云、食云:是云入、云坐、云食的倒装。云:说。

    [6]蔬食:粗糙的饮食。蔬同“疏”。

    [7]尚:同“上”。

[8]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为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舜是尧帝的女婿。贰室:招待的官邸。

    [9]用:以。

    【译文】

    万章问:“请问该如何交朋友?”

    孟子说:“不依仗着自己的年龄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不依仗兄弟的地位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和他的品性交朋友,是不可以依仗什么的。孟献子是有一百多辆马车的大夫,他的朋友有五个人: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个人,我已经忘了。孟献子和这五个人做朋友,并没有依仗着自己大夫的地位。这五个人,如果心里有孟献子大夫的身份,也不会和他交朋友的。不仅仅只有拥有百辆马车的大夫是这样,即便是一个小国的君主也有这样做的。费惠公说:‘子思对我来说,我把他当作老师;颜般对我来说,我把他当作朋友;王顺、长息则都是侍奉我的人了。’不仅仅只有小国的君主这样做,即便是大国的君主也有这样做的。晋平公对亥唐,(亥唐)让他入,他便入,让他坐他便坐,让他吃他便吃。就算是粗茶淡饭,也不会吃不饱,因为他不敢不吃饱。不过也仅仅到这个地步了,不会给他官位,也不会给他共同管理天下的职务,不会给他俸禄。这便是士人尊敬贤人,而非王公尊敬贤人的态度。舜去拜见尧帝,尧帝让自己的女婿住在备用的官邸内,并且设宴款待他,二人轮流做宾主,这便是天子和子民做朋友。以地位低的尊敬地位高的,这便是尊重高贵的人;以地位高的尊敬地位低的人,便称为尊重贤能的人。尊重高贵的人和尊重贤人,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解析】

    此篇主要讲述的是五伦之一的朋友关系。儒家学说认为,朋友相交看重的是个人品德,而不是身份地位或者是周遭关系。孟子强调了这一交友原则,也正是因为这样,平民可以和士大夫、天子做朋友。这也是尧舜能够成为贤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