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每次使用后视的意义?后交功能有什么用

全站仪每次使用后视的意义?后交功能有什么

第1个回答  2013-07-14
后视的意义是定出方位角。后方交会的功能是,两个控制点之间互不通视,可以将仪器架设在两控制点之间,夹角在60~120度之间最好,利用后交算出测站点的坐标,便与放样。
第2个回答  2013-07-14
后视,就是定向后交,可以算出测站点的坐标,可以任意点建站。。。
第3个回答  2013-07-14
水准点的测设
水准点的测设是一切水准工作的前提,水准点测设的不好,会影响整条路的修筑质量。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工程开工以前,设计单位会把水准点、导线点、路中点等重要的点交给施工单位,俗称"交桩"。而这些点往往不够施工过程中用的,需要加密,包括水准点和导线点。本节只讨论一下水准点的测设。
首先要在全线范围内选好水准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注意:无论做什么工作,凡涉及到设点的过程,都要记好"点之记"。选水准点的原则是:点位要固定。至少保证在施工时期内不会丢失。我个人工作时一般都会选在台阶、矮墙、或在树上钉钉子。选位是还要注意,应尽量选在朝路的方向,还要注意能保证把尺立直,比如在树上钉钉子时,要选那些向路外歪的树,而且在立尺时,不要把尺靠在树上,因为看似竖直的树,从水准镜里看就不竖直了。选好的点要编号,并记录在本上,这个本非常重要,最已把所有前期测量的工作成果记在一个本上,一个工程一个本,别混淆了。所设的水准点要能覆盖整个工程的修筑范围,一个点的覆盖范围为,以该点为圆心,半径150m的圆。
点设立完了后,下一步是要测这些点。这项工作最好是五个人完成:两个扶尺、两个看水准仪读数,一个记录并实时计算数据。所有水准点,头尾两个点应该是已知点,既交桩时设计方给的点。测相邻两个点的高差,为一个测站。一个工程有n个水准点,在测这些点时就会有n-1个测站。每个测站的来方向的点为后视点,前进方向的点为前视点。每个测站的工作流程如下:
一、前后视点都要立好塔尺,看水准镜的人把水准镜立在一个能保证前后视距差在5m以内的地方,这是为了把水准镜的竖直角造成的误差尽量地减少(前后视距可以通过分别读取前后视点上下丝的数值差获得,上下丝的读数差与实际距离差是1:100的关系,既读数差1cm,实际距离是1m)。
二、两个人分别读取前后视读数,然后分别用后视数据减去前视数据,所得结果既为前视点与后视点的高程差。公式如下:
后视读数 - 前视读数 = 前后点高程差 = 前视点高程 - 后视点高程
读数后,两人的结果的差在3mm之内就可以了,进入下个测站的观测。如果大于3mm,则进行调整重新观测,直到数据符合要求,切不可弄虚作假。调整的内容有:重新确定立镜位置、重新立镜、两人换镜读数等。
有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书上要求两台水准镜的立镜高度应差10cm以上,我个人认为没那个必要,因为那个要求是为了让数据分开,表示从不同立镜高都能得出正确值,我认为只要数据对就可以了。
当全部测站的工作都完成后,下面要做的是平差,其原理如下:
一、假定测量过程中不存在误差,则有如下公式:
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 …… + 第n-1测站的高差 = 第n个水准点的高程
二、考虑误差后,公式如下:
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 第一测站的误差 ) + …… + (第n-1测站的高差 + 第n-1测站的误差)
= 第n个水准点的高程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
三、平差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第二个公式所有的误差,使第二个公式变为第一个公式,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消除,为的是让工作顺利进行,但实际的误差并不会消除。
平差的方法是:在第二个公式等号右边减去“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等号左边每个测站减去“‘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的n分之一”,如下所示:

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 第一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
+ (第n-1测站的高差 + 第n-1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第n个水准点的高程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

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 第一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
+ (第n-1测站的高差 + 第n-1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第n个水准点的高程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意义讲,每测站的平差量不应该简单的把误差总和取平均值,应该是测站距离越大,平差数越大,上述公式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法,我个人认为,只要精度允许,用上述公式还是可以用的,因为施工测量的精度掌握不全在水准点的测设上,水准点再精,实际施工时不精也是没用的。施工精度参见各规范,水准点的测设满足规范即可,不用精益求精,施工讲究的是精度和速度并重,不可偏向一边,关键在于平衡,够用就好。另附跟据测站距离平差的公式:
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 第一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第一测站距离/n-1个测站的总距离))
+ …… +
(第n-1测站的高差 + 第n-1测站的误差 - (n-1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第n-1测站距离/n-1个测站的总距离))
= 第n个水准点的高程
平差结束,下面要做的就是根据平差结果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公式如下:
第二个水准点高程 = 第一个水准点高程 +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三个水准点高程 = 第二个水准点高程 + 第二测站的高差
以此类推
第n个水准点高程 = 第n-1个水准点高程 + 第n-1测站的高差
注:此高差是平差后的高差,并不是直接读数的结果,与上不同,下面皆如此。
至此,水准部分的测量基本讲完了,有遗漏的地方还忘大家见谅,下面附上一张用excel编的自动平差水准点的表格,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附表:水准平差自动计算表
A B C D E
1 点号 读数 高差 平差后高差 高程
2 s1 3333 =B2-B3 =C2-D32/C32 s1高程
3 s2 3333 =E2+D2
4 3333 =B4-B5 =C4-D32/C32
5 s3 3333 =E3+D4
6 3333 =B6-B7 =C6-D32/C32
7 s4 3333 =E5+D6
8 3333 =B8-B9 =C8-D32/C32
9 s5 3333 =E7+D8
10 3333 =B10-B11 =C10-D32/C32
11 s6 3333 =E9+D10
12 3333 =B12-B13 =C12-D32/C32
13 s7 3333 =E11+D12
14 3333 =B14-B15 =C14-D32/C32
15 s8 3333 =E13+D14
16 3333 =B16-B17 =C16-D32/C32
17 s9 3333 =E15+D16
18 3333 =B18-B19 =C18-D32/C32
19 s10 3333 =E17+D18
20 3333 =B20-B21 =C20-D32/C32
21 s11 3333 =E19+D20
22 3333 =B22-B23 =C22-D32/C32
23 s12 3333 =E21+D22
24 3333 =B24-B25 =C24-D32/C32
25 s13 3333 =E23+D24
26 3333 =B26-B27 =C26-D32/C32
27 s14 3333 =E25+D26
28 3333 =B28-B29 =C28-D32/C32
29 s15 3333 3333 =E27+D28
30 =SUM(C2:C29) =SUM(D2:D29)
31 s1高程 s15高程 =B31-A31
32 =COUNT(C2:C29) =C30-C31
表格说明: 1、最外圈的数字和字母代表EXCEL里的行号和列号,单元格的表示以列号加行号的方 式,例:A1、B19、E32
2、由两格合并成的一格,其表示以其所占格的左、上格为准,例:C24,而没有C25
3、表格内粗写的格子,其内容需根据实际填写,为已知数据
4、有等号的部分为计算公式,在EXCEL中,其会输出计算结果,照抄
5、斜写的一列"3333"为读数,根据实际填写
6、点号列写实际过程中的号,最上一行汉字照抄即可
7、SUM(C2:C29)表示求C2到C29格的数值和
8、COUNT(C2:C29)用于统计C2到C29格中不为空的格子数目,此例中为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