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让你明白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今天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一书中曾写道,

这部影片是值得反复回味的,不同年龄层看同一部电影会有不同的感悟。你能想象吗?也许等到你四十多岁的某个夏夜,开车回家,在某个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你突然反应过来,十九岁的时候,那个人说的那句话原来是这个意思。

感叹好作品的用心,是需要对世界的很多了解后才能明白的,这正所谓常看常新。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 “希望” 。电影的泪点、震撼点,即使看过多年,也仍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下面唠嗑几句感想。

01

追求自由。

即使身在牢笼,安迪也像个自由人一样的生活。

刚入狱的第一晚,安迪没有哭喊恐惧,而是镇定自若的接受自己所面临的情形。他的安静和与众不同,说话走路都和肖申克监狱格格不入,像个在公园散步的人,与世无争,无忧无虑。

请狱友喝啤酒、筹建图书馆、播放古典音乐。这些片段淋漓尽致得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热情。

安迪和狱友们在屋顶上喝啤酒那里,是我最喜欢的片段:

恐怖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讲真,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喝啤酒时都会有强烈追逐自由的感觉,仿佛那才是生活。

印象深刻的,还有安迪在广播里播放古典音乐的片段:

这里不得不说,安迪的救赎不仅仅是自我意义上,也是对他人的救赎。

02

打破体制。

电影有句话很有深意:

监狱最可怕的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让人慢慢地适应了,成为监狱体制的一份子。

例如。

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生活了50年,人的最重要的部分,被剥夺了。后来被假释,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自杀了。他完全被体制化了,在监狱里,他是重要人物、有文化的人,到了外面什么都不是。

瑞德在假释后,也有一段情节,他每次上厕所前,都要跟主管打报告。在主管看来这是匪夷所思的,但对于瑞德来说,不打报告,他连一滴也尿不出来。

所以瑞德同样无法适应自由的社会,若没有安迪对希望的救赎,他可能也会像布鲁克斯一样放弃生命。

长年的监狱生活让瑞德即使出狱了,也是个囚犯。

这样的人,即使越狱,也是用囚犯的身份,穿着囚犯的衣服;但是安迪不一样,他从始至终,都在跟体制化作斗争。

对抗基佬三姐妹,请狱友们喝啤酒,筹建图书馆,不惜禁闭也要放古典音乐,都是他的斗争方式。

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当成囚犯,虽然命运用牢房、囚服、以及破烂的靴子来困住他。

所以,安迪越狱的时候,要逃出去的,不仅仅是那座监狱,还有体制化。

决定越狱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囚犯。重新变成了那个体面人。

最能让人体面的,莫过于有一双擦得锃亮的正装皮鞋。

瑞德说: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他们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有不屈服的心。

03

保持希望。

瑞德一开始讲到:“进入肖申克,门闸被锁上,你才明白是玩真的,生活眨眼间就消失了。”因为在这里,你将被剥夺所有。

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希望,即使有也是曾经。

瑞德告诉安迪:”有希望才可怕,它会毁灭你,你最好认命。“

安迪他认为,有希望是件好事。

他身在肖申克,心中却从未失去希望。

04

肖申克是监狱,也是现实。

每个人都是安迪,至少曾经是。

年轻的我们壮志凌云,誓要功成名就,可现实给你当头一棒。偶尔会尝到甜头,你感觉到了希望,你想,明天一定会更好吧,结果现实更绝望,接着你便渐渐失去希望,逐渐体制化了。

你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挖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这些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在恶臭里匍匐前进五百米,最终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于是我们年轻时都是安迪,梦想改变世界,最终却活成了瑞德,被世界同化。

希望每个人都能将「安迪」进行到底, 希望不死,梦想不灭。

05

写在最后。

说实话,我非常不愿意去写这种史诗级电影感悟,因为每次写完,我都会感觉非常吃力,我可以把这个故事情节简单的叙述出来,而那些丝丝入扣的严谨和有血有肉的精彩,我是完全写不出来的。有时候会感觉完全使不上劲,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追随天才的脚步,本身就比较不自量力。

纵使我文字功底很差,纵使我想法肤浅,但每个小人物对任何事物都有权利拥有她的感受——况且如此美好的事物。
相似回答